提到“嵇”这个姓氏,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历史名人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广为人知,但在整体的嵇姓族群中,嵇姓的分布其实并不广泛。总体而言,嵇姓在江浙地区较为常见,而在北方则相对稀少。就我个人了解,嵇姓在胶东半岛主要分布在老莱阳县,包括莱阳和莱西一带,其他县市则几乎没有显著的嵇姓聚集。
关于莱阳地区嵇姓的起源,《民国版《莱阳县志》》中提到:“嵇姓,贡士巅之族,籍贤古坊,析一区神山后、六区垛埠、七区寨里等村。”在莱阳和莱西地区,除了这些已经列举的村庄外,像莱阳市柏林庄街道的南小平村,也有不少嵇姓居民。
至于嵇姓为何迁徙至莱阳,《莱阳县志》并未详细记录,但从《莱邑嵇氏宗谱》中的序言可以窥见一二。该序言提到:“先世传为江南人氏,於明初迁於莱阳,……盖明时实居邑之北门里,及后城破,各自逃散。”据此,嵇姓是从明朝初期从江南地区迁至莱阳,最初居住在县城的北门里,后因战乱而分散至乡村。
在明清时期,莱阳是一个文化和人才辈出的地方,许多姓氏培养出了许多官员和名人,嵇姓家族也不例外。除了前文提到的贡士嵇巅,他曾担任直隶保安州知州,后升任河间府知府,他的儿子嵇弟、孙子嵇嘉徵也是岁贡生。还有清朝咸丰年间的武举人嵇连魁,他的事迹同样值得一提。
嵇连魁出生在莱阳市神山后村,清咸丰乙卯科(即1855年)的武举。他后来被选为兵部差官(注:神山后村位于今莱阳市河洛镇,清初建村,因地处神山之后而得名。神山上曾有庙,村民们便称之为神山)。除了嵇姓,神山后村还有沙姓等其他姓氏的居民。
尽管从功名和官职来看,嵇连魁的成就并不算显赫,但由于他一件特殊的英雄事迹,他在《莱阳县志》中仍有专门的记载。原文如此描述:
“嵇连魁,神山后村,(咸丰)辛酉贼至乡,人多逃避城中,其母独坚留不去。及势急,连魁力扶登山,遇贼与搏,枪中右臂,血湿衣衫而斗益力,卒全厥母。”
嵇连魁的英雄事迹,简而言之,就是他“拼死救母”。那时(1861年,咸丰辛酉年),捻军进攻胶东,战火波及到莱阳。许多乡民都选择逃入城中避难,而嵇连魁的母亲却拒绝离开家乡。心急如焚的嵇连魁坚持陪伴在母亲身边,不久后,捻军赶到,嵇连魁便奋力抵抗敌人。作为一名武举出身,嵇连魁具备出色的武艺和力量(民间对武举的力量和技艺往往有很多传说),他在与敌人激烈交战时不幸受伤,衣衫被鲜血染透,但最终成功护送母亲安全脱险。
在古代社会,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伦理观念,嵇连魁的事迹也因此被认为是孝道的楷模。《莱阳县志》特意为他撰写了传记,记载了他这段壮烈的历史。如今,神山后村的许多老人仍记得嵇连魁的英雄事迹。据说,他生前的故居和墓碑至今完好无损。笔者曾前往神山后村一带,虽然匆匆而过,未能深入参观,但心中已有许多期待,期望将来能再去探访,详细了解嵇连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