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大多是公务员,而这些岗位的获得,完全依赖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与参加公平的考试,最终通过笔试成绩来确定是否能成为公务员。这样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由杨坚建立,逐步形成了一种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政策。这一制度的初衷是让每个寒门出身的有志之士,都能够为国家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这个制度诞生之前,寒门子弟的命运则是相当悲惨的。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当时寒门的艰难处境。首先,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让那些只关注家世的中正官们,成为了寒门学子的噩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通过评估家世和行为表现来确定官员的品级。这实际上意味着,只要你的家族有背景,有亲戚在朝中任职,而你自己只要行为得体、不犯错误,就可以轻易获得一个官位。而那些真正有才华、想为国家做贡献的寒门弟子,则往往因为缺乏人脉而无法如愿。尤其是在晋朝当时,官员的选拔几乎完全取决于家庭背景,就算那些寒门士子获得了最高的评价,也往往只能被指派到低级别的官职,而出自豪门的同辈,即便能力平平,却能借助家族的势力,起点一跃而上。由此,世俗流传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应运而生,令人无奈。
担任官职意味着升迁,然而每三年一次的官职调整,对年轻的有为之士来说却如同过山车一般。那些表现优秀的清官自会得到升迁,而那些被视为浊官的则可能被降职或被冷藏。寒门弟子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在浊官的名号下徘徊,而那些称作清官者,往往是地方上口碑较好的人。常言道,背靠大树好乘凉,若某个中正官懂得人情世故,或许还能有所斡旋。而倘若他“公正执法”,只关注世族出身,那寒门学子的处境将愈加艰难,毕竟中正官背后有着直接面朝皇帝的权威,哪怕评议者有再多不满,也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造成了许多寒门士子心中的怨愤,虽然心中有无数委屈,却连发声的勇气都没有。
九品中正制在最初设立时,是希望在家世、道德与才能之间实现三者的平衡。最开始,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制衡权贵,比如司马懿便利用其来对付强大的曹氏武将。理应是让寒门中的杰出人才有机会出头的良好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渐渐走了歪路,尤其是在随后晋国沿用该制度却未进行必要的改革后,私欲的滋生让寒门士子愈加难以施展其才华,愁闷之情日益加重。
当然,声势赫赫的世族与公正官并非全然是寒门困境的根源。他们背后拥有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藏书,都是寒门士子所无法比拟的。以郑玄等大儒为例,他们在文学和治国的才能上,显然不是寒门子弟可以匹敌的。然而,许多世族弟子却并不十分务实,譬如晋朝的王凝,虽然身处一个职位不高不低的官位,却一心致力于书法,形成了典型的“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局面,让人不禁感到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