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23日,毛主席抵达南京,这是他建国以来首次访问这座城市。此行完全出乎意料,江苏省委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安排,将毛主席安置在南京西康路33号后院的一栋二层小楼中。
当毛主席得知这栋小楼的历史时,忍不住笑了,他对迎接的工作人员说:“看来,我与司徒雷登真的有缘分。”那么,这座小楼与司徒雷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栋楼曾是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住在这里。1949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时,毛主席还特意写了一篇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对司徒雷登和代表美国反动势力的官员们进行了辛辣的批评和嘲讽。
次日清晨,毛主席早早起床,兴致勃勃地对叶子龙说道:“我们去中山陵吧。”叶子龙随即向罗瑞卿报告,罗瑞卿是毛主席此次出行的安全保卫负责人,他迅速与江苏省委取得联系,开始着手部署安全工作。
江苏省委建议,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最好选择一条较为偏僻的小路前往中山陵,这样更加安全。罗瑞卿对此进行了详细询问,得知这条路线较为人少,便于安保布置,也距离陵门较近,具备高度安全性。因此,他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方案。
然而,毛主席听后却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坚决表示:“我要去拜祭革命先辈,为什么有大路不走,非要走小路?”罗瑞卿解释道,大路上的人太多,无法及时安保,除非将群众疏散。而小路则更加适合,便于布置警戒力量,确保绝对安全。尽管罗瑞卿做了详细解释,毛主席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我是国家主席,去祭奠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走小路?若传出去,大家怎么想我呢?再说了,走大路有什么不对?群众们各走各的,不必疏散,我认为没什么问题,我就走大路!”
罗瑞卿明白毛主席的性格,既然他已决定走大路,改变他的想法几乎不可能,于是,他立即开始安排沿途的安保措施。毕竟,尽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党特务依然存在,万一得知毛主席要前往中山陵,可能会做出不利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凭借罗瑞卿丰富的经验,毛主席的安全并不成问题。由于此次出行是临时决定的,特务们未必能提前获知消息,因此,只要沿途管控得当,毛主席的安全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罗瑞卿提前前往各个重要点位进行检查,确保一切无虞。
毛主席一路上气定神闲,但当他到达中山陵后,还没走几步,就被一名学生认了出来。那位学生激动不已,失声喊道:“毛主席来啦!是毛主席!”顿时,参观的游客纷纷聚集过来,毛主席被人群围了起来。
这一突发情况让罗瑞卿急得心跳加速,他立即指挥警卫人员围成一道人墙,将毛主席护住,以防场面失控。随着人群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震动了整个山谷,毛主席摘下帽子,挥舞着回应大家的热烈欢迎。
罗瑞卿越发紧张,他再次建议毛主席走小路,但毛主席依然拒绝,还带着些许不满说道:“你为什么要把我和群众隔开呢?”毛主席一边走,一边与群众互动。然而,群众的热情让他无法继续前进,最后毛主席不得不对大家说道:“大家请继续参观,我也来祭奠孙中山先生,请不要堵路哦!”
听了毛主席的话,大家才纷纷散开,但大多数人仍然远远地跟着毛主席,似乎忘记了他们本来是来参观中山陵的。
参拜结束后,毛主席准备离开时,发现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原来他的到来消息已迅速传开,南京的市民们也赶来一睹毛主席的风采。山上山下,欢呼声此起彼伏,处处响起“毛主席万岁”的呼声。
看到眼前这热烈的场景,毛主席心中十分激动,久久不忍离去。直到罗瑞卿反复劝说,毛主席才依依不舍地与群众告别,坐上了车。汽车驶离时,毛主席透过车窗望着外面仍不肯散去的群众,感慨地对罗瑞卿等人说:“这就是人民啊,真是多么可爱!你们看看,我不是没事吗?我们要相信人民!”
这场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才取得了胜利,而不是脱离群众、畏惧群众。(参考资料:《毛泽东的幽默智慧》《平民毛泽东》《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