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作为清朝地方官员的职位,肩负着繁重的政务责任,不仅需要处理大量民生事务,还要受到上级官员的制约,可以说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因此,在清代官场中,常常听到“知县难当”这样的说法。
然而,在康熙年间,有一位特别的知县,他不仅在一个地方连任二十二年,而且勤勉无怨,政绩显赫,深得民心。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父母官”,即便是康熙皇帝也称赞他为“大清第一知县”。这位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官员便是缪燧。
缪燧,江阴人,生于顺治七年,出身书香门第。由于父亲是秀才,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立志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缪燧天资聪颖,且勤奋读书,然而科举考试并非单靠才学便可成功,其中的运气成分也不可忽视。遗憾的是,缪燧的运气似乎并不理想,在考中秀才后,他便止步于乡试,未能进一步晋升。
幸运的是,缪燧得到了江苏学政的提拔,康熙十二年,他被选为拨贡,进入国子监进修。国子监是清代最高的学府,学成之后,必须通过一次选拔考试。缪燧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一等的优异评定,但在吏部的选官中,却未能得到合适的官职安排。
直到康熙十六年,缪燧通过捐资购买了一个知县的职位,第二年便被任命为山东沂水知县。沂水当时是一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民风彪悍,治理困难重重。
但缪燧天生具有当知县的才干,他上任后,迅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旧布新,积极吸引流民开荒复业。在他的治理下,沂水在短短一任期内焕发了新生。
由于政绩卓著,缪燧在任期结束时得到了优异的考核评定。根据吏部的规定,这类成绩出色的官员可以选择升迁或调任到大县担任知县。听闻缪燧即将离任,沂水的百姓纷纷上书知府和巡抚衙门,请求他继续留任沂水。为了百姓的福祉,缪燧决定放弃升迁,继续在沂水为民服务,最终连任了四届。
康熙三十四年,缪燧被调任为浙江定海知县。在定海,缪燧不仅留下了辉煌的业绩,还成为了清代少数几位被历史铭记的知县之一。
定海,今为舟山市,历史上曾被称为昌国县,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更名为定海。定海是一个海岛,交通不便,台风肆虐,海盗横行,治安困扰百姓已久。此前的多任知县,都未能有效应对当地的问题,任期结束后,几乎都因政务繁忙而调离。
百姓们对政府的信任几乎丧失,认为缪燧的到来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然而,这次他们错了。缪燧上任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第一件事便是投入巨资修筑海塘,这是当时防范台风的最佳手段。
他多方筹集资金,通过巡抚衙门申请专款,号召百姓共同参与修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成功修建了二十三条海塘,总长度达到13,173丈,极大地保护了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在修建海塘的同时,缪燧还采取严厉的措施,整顿了当地腐败的吏治。由于定海与内地的交通困难,许多胥吏在官府的庇护下设立关卡、收取重税,民众苦不堪言。缪燧上任后,立即下令废除所有关卡,百姓可以自由通行,不再需要交纳任何税款。
此外,定海有着著名的普陀山,许多达官贵人常来游览,每次到访,百姓的开销供奉费用常常由民众承担。缪燧坚决抵制这一做法,他不顾个人前途,坚决维护百姓利益,使得百姓生活大为改善,官府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恢复。
缪燧不仅在治理上勤奋尽责,个人生活也清廉朴素。他的饮食与普通百姓无异,且将自己的俸禄用于公益事业,扩建学校、设立药局、请名医为百姓治病,所有的这些义举都使他赢得了百姓的深深敬爱。
在打击海盗方面,缪燧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不仅进行军事打击,还通过恩威并施的方法,收编了几个海盗头目,让他们在官府中担任职务。这一策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定海的农业、渔业和社会治安在几年间有了显著提升。
百姓感恩缪燧的施政,决定为他集资建造生祠,缪燧固辞不受,最后集资的款项被用于修建蓉浦书院,以示他对教育的支持与推崇。
缪燧能够在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实属难能可贵。按理说,浙江巡抚以及吏部应当将他作为典型来表彰。然而,官场上人心险恶,做实事的官员往往难以得到重用。缪燧虽然政绩突出,却始终未能得到更高的任命,他的前途完全依赖于奏折中的简短几句评语。
从康熙三十四年到康熙五十四年,缪燧在定海连任了二十一年,这一长时间的任期无疑是整个清代最为罕见的。
俗话说,金子总会发光。康熙五十四年下半年,缪燧在全国的州县考核中名列前茅,康熙皇帝终于注意到这位出色的官员,并在了解了缪燧的政绩后,亲自称赞他为“国朝第一知县”。
康熙帝赏识缪燧,升他为宁波海防总捕同知(正五品),并特别授予他定海、鄞县、慈溪、镇海四县的知县职务,使他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一人担任四个知县的官员。
然而,这时的缪燧已年逾花甲,身体早已积劳成疾。康熙帝听闻后下旨召见,并命浙江巡抚派人护送他赴京治疗。不幸的是,缪燧因病卧床,无法奉旨入京,最终在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去世。
在临终时,缪燧不谈个人私事,只留下了简短的遗言:“事可对君父,心无累子孙。”这简洁的一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也体现了他清廉正直的品格。
缪燧去世后,定海百姓悲痛欲绝,全城上下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他服丧,专人将他的遗体送回江阴安葬,并在定海修建了衣冠冢。时至今日,定海的百姓依然怀念这位清官,专门为他建造了纪念馆,以此纪念他为民办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