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至今仍残留在社会的某些角落。面对记者采访时,一些退伍多年的日本老兵仍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中日之间再度爆发战争,他们依然愿意走上战场与中国为敌。这种带有强烈执念的回答,不仅让人心生震惊,也折射出日本部分人对历史缺乏清醒的反思。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名叫松本的九十岁老兵。他对战争的执着与对中国的敌意,背后有着复杂而扭曲的原因。松本本人曾在二战时期参与侵略行动,他自述一生都将日本天皇视为信仰与精神寄托。这种所谓的“信仰”,实际上是军国主义思想最核心的根基之一。对他而言,天皇不仅是象征,更是发动侵华战争时的最高意志。他坚信当年的战争是“奉天皇之令”,因此带有“正义”的性质。
然而,这种认知完全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不断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甚至把侵略包装成改造“低劣民族”的使命。松本和同类人深受这种思想洗脑,即便日本战败、天皇宣布放弃神格,他们也没有真正反思。相反,他们将失败看作对信仰的背叛,把“复仇”当作赎罪的方式,渴望通过新一轮战争来弥补昔日的失败。
松本甚至毫不掩饰地说,如果有机会,他愿意冲在最前线。除了天皇崇拜之外,他还怀念战争年代带来的优待与身份荣光。在那时,士兵不仅被捧为国家英雄,享有社会地位,还能得到优厚的薪资和津贴。可战败之后,他们瞬间失去特权,不少人跌落社会底层,甚至流落街头。昔日被视为英雄的他们,一夜之间被指责为“无能的失败者”。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选择逃避责任,把失败简单地归结为“战败”,而不是侵略本身的错误。于是,他们滋生出一种幻想:只要再次打败中国,昔日的荣光就能重现。
为强化这种执念,松本和一些老兵还反复强调“若非美国投下原子弹,中国根本无法打败日本”。这种说辞来源于战时未彻底清算的军国主义教育,他们坚信日本军队“战无不胜”。然而,真实的历史早已证明,日本的失败是必然结果。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以巨大牺牲牵制住日本超过七成的陆军主力。到了战争末期,日本国力早已枯竭,基础设施崩溃,即便没有原子弹,败局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扭曲的心态,与日本在战后缺乏彻底的历史清算密切相关。与德国战后全面清算纳粹不同,日本却在美国庇护下回避了对天皇与战犯的深究。裕仁天皇免于追责,像731部队的石井四郎之流甚至被美国利用为生物武器专家。由于没有彻底认清侵略本质,日本社会普遍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战争的错不在侵略,而仅仅在于“失败”。这种态度为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提供了温床。他们通过教科书修改、媒体话语不断淡化侵华罪行,甚至试图将侵略美化。
更有甚者,日本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对老兵长期优待,自1923年起便为参战士兵提供保障,战后更是支付巨额年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相关支出累计超过5238亿日元。这种制度上的纵容,让一些老兵毫无反思责任,反而觉得国家认可他们的行为。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现实外交与军事动作上也不断挑衅。2023年,日本不仅在钓鱼岛问题上增加军事部署,还与美国联合发表声明,将钓鱼岛问题纳入“美日同盟”。对此,中国立场明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通过常态化巡航捍卫主权。
当然,并非所有日本老兵都一味否认罪行。仍有少数有良知的人选择直面历史。比如95岁的三谷翔,他曾亲口承认自己在南京参与了焚烧民房的罪行,并在公开场合批评安倍晋三否认历史的言论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另一位叫清水英男的退伍兵,作为731部队成员,自1989年起多次访问中国,主动揭露日军罪行。他在南京“历史真相证言会”上含泪道歉,其证言如今被保存进国家档案馆,成为铁证。
除了个人,还有一些组织持续推动反思,例如由战犯组成的“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他们通过报告会、书籍,揭露侵华战争的真相。虽然这些行动值得肯定,但毕竟难以代表日本政府的态度。日本官方仍在掩饰、淡化甚至美化侵略行为,让这些勇敢声音显得格外孤立无援。
一边是如松本般的老兵,仍沉迷于虚幻的“荣光”;另一边,则是如三谷翔、清水英男这样的人,用余生讲述真相。前者选择背离历史,后者敢于承担责任。历史早已作出判决:任何试图否认罪行、企图恢复军国主义的幻想,注定被时代抛弃。唯有直面历史,承认罪责,才可能迎来真正的和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