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礼仪繁缛、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最畏惧的往往并非直接的战争或贫困,而是那些来自皇室的复杂礼节与禁忌。各类典籍中密布着避讳的专门用字与规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那些华丽而高尚的文字,但有一样东西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是家畜中的猪。猪不仅是日常养殖、供给民生的重要对象,也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视为丰产与福祉的象征。因此,关于猪的称呼、称谓以及相关禁忌,自然成为了人们必须谨慎对待的社会现象。
不过正逢明朝的皇帝姓朱,民间若人人口口声声喊着“杀猪”,似乎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杀朱”的不吉之事。这一潜在的冲突被朱元璋清晰地意识到:若让百姓的生活语言里充斥着易触及姓氏的字眼,势必影响到皇家威仪与国体的稳定。因此,传闻中确有因家中误喊“杀猪”而触犯官府、招致问罪的案例流传于民间。朱元璋明白,猪在百姓心中既是财富的载体,也是日常生产的关键环节,一旦无限制养猪,国家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秩序很可能再度陷入混乱与动荡之中。
在反复的思量与权衡之后,朱元璋下令对“猪”字进行改名处理,将之改为“豕”或同义的“彘”。这看似仅仅是文字上的变动,实则承载着更深的政治与文化含义:通过改名来避免触及皇姓与庙讳,借此维护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与此同时,明朝的律法对涉及皇姓与庙讳的情形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果官员在呈文、奏折等文本中触及到了皇家的姓名或庙讳,就要承受高达八十大板甚至一百大板的惩罚。但若所触及的问题仅仅是发音的同音、读音的巧合,法律便允许从宽处理。由此可见,历代统治者之所以把避讳视若罔黑钱,核心其实在于通过严格的语言规范来巩固皇权的权威与国家的秩序。
换言之,皇家之所以将忌讳之事抬高到如此层级,正是因为它必须显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格局,借此彰显皇家的特殊地位与不可侵犯的权威。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洗礼,封建制度最关键的核心之一,便是对皇权的至高无上之认同。在这套制度之下,皇帝的地位自然处于社会等级的顶端,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超越个人的国家权力的体现。其实,皇帝所代表的并不仅是个人的统治能力,而是整个王朝的家族血脉与传承的集中体现。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与姓氏的连续性,皇家体系更是以此维系国家的延续与认同。将这些血脉与家族身份紧密相连的,恰恰是血统、姓氏以及血脉的传承所构成的纽带。对于这一点,历史长河中的民众与知识分子们会如何看待?他们可能会在对历史的认识中,看到“皇权-血脉-姓氏”三者交织的深层结构,以及它在维系国家政治秩序中的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