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年孙权没有处死关羽,而是选择将关羽活着送交给曹操,那么曹操会如何处理呢?这个设想听起来很有意思,但要回答却并不容易。因为在历史上,曹操对关羽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他既十分欣赏这位名将的才华与忠义,又深深忌惮其威望与战功。关羽曾在白马之围一战斩颜良,名震天下,又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大破曹魏军势,几乎让曹操动摇了根基。这样的英雄人物,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孙权当时选择将关羽斩首,并把首级送往曹操处,本意是转移矛盾,把刘备的怒火引向两方。然而曹操心思缜密,岂会被轻易蒙蔽?他反而命人以香木雕成躯体,与关羽首级合葬,并且以诸侯之礼厚葬。孙权见此,也不得不将关羽的身体厚葬在当阳,算是给自己找一个说法。于是,历史留下了“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的传说。刘备后来确实将怒火撒向孙权,终至夷陵之战,这一切似乎也印证了孙权当年的算计。
但若关羽当时未死,而是被押解到曹操面前,曹操真正的选择是什么?其实他摆在面前的大致有四种可能:
第一,放关羽回蜀,借其存在牵制东吴;第二,直接杀掉,以绝后患;第三,软禁在手,借机拉拢或作为筹码;第四,原封不动地送回东吴,把麻烦推回去。
若从第一种选择来看,曹操很难再冒这个险。因为早年他曾因惜才放过关羽,结果关羽回到刘备阵营后屡屡立下大功,尤其在襄樊之战让曹魏损失惨重。曹操身为一代枭雄,不可能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两次。倘若再放关羽回去,刘备和诸葛亮若保持冷静,继续联合孙权抗曹,那么曹操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种选择,杀掉关羽,看似干脆,却同样风险巨大。彼时刘备方才夺取汉中,军心正盛,若得知关羽被曹操所杀,极有可能不顾一切与曹魏决战。到时孙权反倒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与刘备联手瓜分北方。曹操虽忌惮关羽,但他同样珍惜这位英雄人物,贸然斩杀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至于第三种软禁关羽,倒是一个颇为微妙的手段。曹操或许会好酒好肉款待,希望日久能动摇关羽的忠心,哪怕不能使其为己所用,也可作为筹码向刘备施压。譬如,他完全可以借此要求蜀汉与自己联手对付东吴,再以归还关羽为条件。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风险也很大,因为关羽的性格刚烈,若选择自尽殉义,那曹操将彻底失去这张筹码,甚至可能逼刘备与魏国死战。
最后的可能性,也就是第四种,似乎才是最稳妥的。曹操或许会选择将关羽再度送还给孙权。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刘备直接迁怒于自己,又可继续让孙权背负荆州之祸的因果。曹操坐观两虎相争,自己反倒能保存实力,从容观望。这种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的局面,正合曹操一贯的权谋之道。
总的来说,无论哪种选择都不完美,但最可能的,还是曹操会将关羽“退货”回吴国,以保持自己最少的损失。只可惜,这样的局面对关羽而言极其屈辱。堂堂一代英雄,却成了权谋之间的筹码,被人送来送去。以关羽的刚烈个性,恐怕他不会等到曹操再度出手,就会选择自尽,以保全忠义与名节。如此一来,历史或许依旧不会改写太多,但世人对关羽的敬仰,只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