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丕以强硬的手段逼迫汉献帝退位,接受了所谓的“禅让”而正式登基,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然而,从他建立魏国到249年曹爽因高平陵政变而被司马懿夷灭三族,曹魏的大权转瞬即逝,仅仅不到三十年。许多人感叹这个政权为何如此短暂便被旁落,有人归因于曹丕、曹睿相继英年早逝,未能活过四十岁,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出在曹丕确立的一些政治制度之上。
曹丕登基后,吸取了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干预政事的教训。彼时由于权力纷争,朝堂腐败不堪,民间疾苦不绝,直接导致汉室分裂,群雄并起。为避免重蹈覆辙,曹丕采取了一系列约束措施:他限制宦官官职,不允许其干政;明确规定后宫不得过问政务,群臣不得直接奏事太后;外戚不能以辅政身份介入政治,也不得接受封赏。同时,他还极力削弱曹氏宗亲的权力,频繁变换藩王的封地,严格限制他们的兵权和治权,甚至连日常行动都在监视之下。这一政策确实避免了西汉时期诸侯割据、叛乱不断的局面,但也因此埋下了祸根——宗室、外戚、后宫、宦官等原本可能对权臣形成制衡的力量被全面压制,大臣手中权力反而无人牵制,日后司马家族才能轻易篡夺。
在曹魏的政治架构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职位——秘书郎。此职最早由曹操在魏王时期设立,主要负责机要文书。曹丕登基后,将秘书郎改为“中书”,并让孙资、刘放两人把持。此二人不仅接触政务,还常常直接参与皇帝的决策,甚至可以左右国家军事、政治机密。曹操时期,秘书还只是内臣职位,而到了曹丕时代,中书已经成为中央最高机要机构。曹睿继位后,孙资与刘放依旧居于要职,他们的权力之大,使得许多朝中大臣不得不仰其鼻息行事。长此以往,皇权在表面上依旧存在,但大权逐渐被这类近臣所蚕食。
尤其是到了曹睿病重之际,他原本有意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曹氏宗亲一同辅政,以加强宗室在政治上的存在感。但由于孙资、刘放长期把控权力,他们担心新设辅政大臣会削弱自己的地位,于是强迫曹睿改变主意。最终,在刘放的胁迫下,曹睿甚至被迫亲自写下诏书,任命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魏国政局的走向。
曹爽与司马懿共掌朝政后,很快矛盾加深。曹爽恃宠自专,独断政务,无人敢加约束,而司马懿则以隐忍等待时机。直到曹爽在军事行动上犯下大错,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了震惊朝野的高平陵政变,自此牢牢掌控曹魏军政大权。随着司马师、司马昭的进一步经营,最终在司马炎手中,魏国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取代汉朝,建立了晋朝。
综上所述,曹魏政权之所以在短短二十余年内大权旁落,根源在于曹丕当初对宗室、外戚、宦官的全面削弱。表面上,这些措施避免了东汉时期的弊端,却使得大臣权力日益膨胀,皇权失去了制衡力量。曹睿死后,宗室力量彻底被架空,最终导致曹芳时期政权几乎完全被司马家把持,曹魏从而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