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故事,实际上是根据东汉末年关东联军讨董的真实历史事件加以改编和艺术化处理而来。罗贯中在书中不仅对这场大战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绘,还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使这段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场战役让中原地区的各路军阀纷纷登场,也预示着日后长达数十年的混战拉开了序幕。
先从正史来看。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东汉王朝迅速陷入权力真空。宫廷内部的外戚与宦官集团长期积怨,终于爆发剧烈冲突。大将军何进企图借外部势力清除宦官,不料反遭其害身死。随即,袁绍、袁术等人率兵入宫,血洗宦官集团“十常侍”。然而,这场动荡并未稳定局势,反而令朝廷无人掌控。就在此时,凉州军阀董卓率军入京,挟持皇帝,控制了洛阳。他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从此,朝廷大权落入董卓一人之手。
董卓为人残暴,性情嗜杀。他纵容部下在京城肆意掳掠,豪门世家与王公大臣都难逃厄运。洛阳城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更令人心惊的是,董卓甚至萌生了篡汉之心,意图代刘氏而立。面对如此局势,东郡太守桥瑁便以“三公”的名义,发布讨董檄文。所谓“三公”,即当时位居朝廷最高地位的三位大臣: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檄文一出,关东各州郡的地方长官纷纷响应,联军就此组建,史上著名的讨董大战由此展开。
推举的盟主是袁绍,但实际上,真正敢于出兵的只有曹操与孙坚两人。其余多半只是表面呼应,甚至整日饮宴,毫无实质作为。董卓见联军声势浩大,索性挟天子迁都长安,自己则留守洛阳与联军对抗。双方首次交锋发生在汴水一带,曹操联合陈留太守张邈部队,结果遭到董卓部将徐荣迎击,大败而归,曹操本人还中箭受伤,只得退回酸枣。次年,孙坚率军在梁县以东再次迎敌,却陷入重围。生死关头,他拼死突围,仅率十余骑杀出,随后又重整旗鼓,在河南临汝附近与吕布、胡轸交战。孙坚机智利用二将不和,一举击败董军,甚至斩杀董卓大将华雄,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三国演义》却刻意将这一功劳转嫁给了关羽,塑造了“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桥段。实际上,正史中并无此事。罗贯中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为了突出刘备及其结义兄弟的英雄形象。书中不仅虚构华雄在汜水关大败孙坚,又让关羽凭借单刀斩敌扬名立万。紧接着,还设定了虎牢关大战,吕布英勇无敌,张飞、关羽、刘备三人轮番上阵,最终联手抗敌,造就“三英战吕布”的千古名场面。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实际响应讨董的只有十三路军阀,并非十八路。后来的小说中,为了让刘备兄弟三人登场,才“添油加醋”加入了公孙瓒等人。孙坚的战功在正史中极为突出,声望远超关羽,但在演义的叙事里,他却被刻意弱化,甚至屡屡遭受惨败描写。这一切无非是为了衬托关羽与刘备的高光时刻,也契合南宋以来“尊刘贬曹”的文化倾向。
综上所述,讨董之战在历史上,真正的英雄是曹操与孙坚,而非刘关张。但在《三国演义》的文学世界中,罗贯中则将重笔着墨在桃园三结义兄弟身上,使他们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这种改写既满足了读者对英雄传奇的期待,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却让孙坚等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将领,反倒成为陪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