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被誉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更是“开国六公爵”之首,在这六位勋臣中,他也是唯一的文臣。这一地位,足以看出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之初,对他有着无比的信任与倚重。若把李善长与历史上的萧何相比,他的作用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以文臣身份辅佐开国之主。但不同的是,萧何在刘邦手下显得格外显赫,而李善长则更为低调谨慎。然而,朱元璋的性格比刘邦更为多疑、心思更为深沉,正因如此,李善长的稳重和谦逊恰恰投合了朱元璋的心意。
在这种背景下,李善长顺理成章地成为开国六公爵之首,也是朱元璋最信赖的大臣之一。他更是明初政坛最大的派系——“淮西集团”的首领,稳坐丞相之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当他真正掌握权力后,那些原本深藏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李善长仗着自己功勋卓著,常常对下属态度严厉,甚至有人稍微触及到他的威严,他便不容情面,直接罢免或打压。这样的性格使得朝野上下怨声不断,也让朱元璋逐渐对他心生不满。
在李善长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变化时,两位关键人物的出现,也推动他一步步走向深渊。第一个是“明初第一谋士”刘伯温。严格意义上说,刘伯温的名声和能力本就足以载入史册,他的崛起并非依附于李善长。然而,两人分属不同政治集团,政见冲突在所难免。刘伯温性格刚直不阿,从不徇私,而李善长则以开国元勋自居,两人矛盾愈加激烈。矛盾的导火索,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李彬犯了错,被刘伯温掌握在手。李善长出于情面请求宽恕,但刘伯温岂会答应?他反而直接将李彬的罪状上奏朱元璋。结果李彬被处死,李善长心中恨意更深。
李彬一案之后,李善长联合淮西集团不断攻击刘伯温。刘伯温不堪其扰,最终选择上表辞官,归隐山林。但他并未彻底退出政坛,而是推荐杨宪作为接班人。自此,浙东集团在杨宪的领导下继续与淮西集团对抗,刘伯温则暗中出谋划策,让李善长始终无法松懈。李善长这才明白,如果不学刘伯温那样退居幕后,矛盾将无休无止。可他毕竟位极人臣,不甘心轻易放下手中的权力。此时,他盯上了胡惟庸——一位同样是开国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经过考察,李善长决定推胡惟庸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然而,命运的讽刺在于,这第二个“帮手”最终也成了他走向灭亡的关键人物。胡惟庸掌权后,虽然口头仍尊敬李善长,但实际上早已不受其控制。随着势力扩张,胡惟庸甚至滋生了谋反的念头。李善长深知朱元璋的心机,明白谋反必死无疑,因此始终保持距离。然而,李氏家族中一些后辈却不听劝阻,妄想借胡惟庸的谋反来谋取功名,结果将整个家族牵连其中。
果然,胡惟庸的阴谋很快就被朱元璋粉碎,党羽被尽数诛杀。李善长虽未直接参与,但因家族子弟的牵扯,已难脱嫌疑。起初朱元璋暂且饶过他,但随着猜忌心日益加重,朱元璋再也容不下这些昔日的功臣。最终,他以“勾结胡惟庸”的罪名,将李善长定罪,甚至连他祭出的免死金牌也被否决。朱元璋冷酷地宣称,谋反大罪岂能因金牌而赦免。最终,李善长还是难逃被灭三族的命运。
说到底,这一切并非单纯因为李善长之过,而是朱元璋心性使然。随着天下已定,他再也不愿功臣与皇权相抗。李善长纵有大功,依旧难逃帝王多疑的铁律,落得悲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