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策马攻灭赵国,然而,赵国却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由李牧统领的十万赵边骑威震四方。在肥之战上,李牧凭借出色的指挥,一举歼灭了十万秦锐士,令秦军损失惨重。面对赵国的强势,嬴政只得暂时收手,决定改攻韩国,这一战略选择是在李斯与姚贾的建议下作出的。
当时,韩国国王韩王安在接到消息后,既愤怒又惧怕,急忙召见了自己的哥哥韩非。韩非是韩桓惠王之子,他父亲的治国方针偏于阴谋手段,试图通过离间、间谍等策略削弱敌国,然而这种做法让国家陷入了腐化与虚伪之中。尽管韩国内的许多贤良之士被排除在外,但一些阴险狡诈的官员却被提拔上位,造成了国家的堕落。
作为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未能得到父王的重视,因而他便专心著述,力图通过文字传播自己的治国理念。韩非的学术成就与李斯不相上下,李斯曾与他同为荀子的门下弟子,然而李斯所追求的是帝王之术,而韩非则更多吸收了儒家、墨家及道家思想,结合法家理念,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治国理论。
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等著作,字里行间充满锐利的思考与犀利的见解,且文风慷慨激昂,令读者心潮澎湃。即便是嬴政年少时,也深受其影响,时常诵读韩非的著作,暗自立誓,若能一见这位国士,便是死而无憾。
正因为如此,当韩国面临秦国的攻势时,韩王安决定求助于韩非,因他深知韩非在秦王嬴政心中的巨大影响力。韩非见到嬴政时,嬴政亲自迎接并撤回了原本准备攻韩的军队,这一举措令众人感到震惊。
韩非虽然口吃,但那种深邃的思想与才情却丝毫不受影响。站在秦国朝堂上,韩非以清新的气质和出众的见识,赢得了秦王与群臣的敬佩,李斯也自愧不如。他提出国家强大应从民众入手,批评阴谋手段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爱民、善治,才能使国家真正强盛,这样方能抵挡外敌之侵。
然而,韩非并未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李斯等人知晓韩非此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劝说秦王放弃攻韩,而专注于攻灭赵国。李斯敏锐地意识到,韩非所提的战略并不符合秦国统一六国的需要,尤其是赵国的强大与军事力量,才是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
最终,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决定改变战略,集中兵力攻赵。而此时,姚贾提出通过贿赂齐楚燕魏四国的君主,以让他们对赵国采取冷漠态度。韩非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种手段与自己的理念背道而驰,于是他上书秦王,揭露姚贾的过往和不正之风,直言不讳地指出姚贾并非忠良之臣。
这一书信引发了剧烈的政治风波,姚贾不仅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将责任推向韩非,指责他为韩国效力,不可信任。嬴政对韩非产生了怀疑,最终决定将韩非囚禁。尽管嬴政在事后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但时已晚,韩非已被毒死。
嬴政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感叹道:“郑国渠已成,韩非的大才却未能与我同路,实在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