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诸多故事沉淀着用人的智慧。“用人惟才,不拘小节”,在齐桓公与管仲的传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学者雨宫敬次郎谈及用人,强调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需客观看待人才长短。世间本无完人,正如孔子所言,难见发现错误后能内心究责之人,所以更要明白,用人当聚焦其长,而非苛责于短 。
春秋纷争,齐国的故事尤为精彩。齐襄公暴虐无道,致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奔逃在外。公孙无知之乱后,二人争先回国争位。管仲为助公子纠,伏击小白,箭射其衣带钩,小白诈死得脱,最终抢先继位为齐桓公。齐桓公本对管仲有箭仇之怨,欲报之而后快。
此时,鲍叔牙的谏言至关重要。他向齐桓公剖析,若只想治齐,可用自己;若欲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不愧是霸业之材,抛却私怨,重用管仲。自此,管仲辅政,与鲍叔牙合力,助齐桓公成就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一过程中,子路、子贡曾质疑管仲不仁。管仲本为公子纠之臣,公子纠死,他未殉节,反倒辅佐齐桓公。孔子却给出不同见解,称管仲助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不靠武力,保中原文化,此乃大仁德;管仲辅政称霸,尊周室、攘夷狄,让百姓至今受惠,若没他,华夏文化传承或受冲击。孔子以大视野看管仲,认可其功业大德,不因小节否定大才 。
齐桓公摒弃个人恩怨用管仲,是“用人惟才,不拘小节”的典范。在历史用人智慧中,这启示后世:用人者当有胸怀,洞察人才之长,放下个人偏见、过往嫌隙,让贤才施展所能;人才也不必因小瑕而隐没,当以大才济事,成济世之功。
从春秋到如今,用人智慧恒通。懂得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方能汇聚贤能,在事业之途、国家之兴中,书写更恢弘的篇章,让历史的用人智慧,持续照亮当下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