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大文人,才华横溢,成就卓越。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还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是,苏轼曾去寺庙找一位朋友,进门后他高声喊道:“秃驴何在?”没想到,回应他的和尚只说了四个字,而这四个字也因此流传千古,成为绝妙的回答。那么,这位小和尚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苏轼用这么不客气的称呼来叫他,而佛印禅师却一点也不生气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一位杰出的文人,性格开朗豁达,广结朋友。对他来说,佛教一直是他感兴趣的一个领域。传说苏轼在少年时期就接触了佛教。当时,他常常看到父亲苏洵与云门宗的高僧们有着密切的交往,母亲程氏也非常尊敬佛教,所以家里的气氛对年轻的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佛教的思想开始渗透到他的生活中,而他结交的朋友中也有很多佛教徒,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北宋时期的高僧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当时主持金山寺,从宋神宗元丰五年开始就有他的踪迹。而他和苏轼的交情,可以追溯到元丰三年。当时,苏轼因仕途不顺,被贬到黄州。那段时间,苏轼处于人生低谷,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自省。在黄州的岁月中,苏轼和佛印禅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佛印禅师不仅在佛学上给苏轼很多启发,而且在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候,给了他许多慰藉和劝解。
黄州的生活虽然清闲,却也让苏轼心中积郁。幸运的是,佛印禅师的陪伴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苏轼常常到佛印禅师的道场,吟咏诗篇,其中不乏《怪石供》一诗,讲述了他在黄州江边捡到一些奇特的美石的故事。虽然这首诗带有一些幽默和轻松的色彩,但也透露出了苏轼与佛印禅师之间深厚的友谊和默契。
有一次,苏轼向佛印禅师请教诗的意义,他写下了一首诗:“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乍一看,这似乎是在表达他对佛法的理解。然而,这首诗却也流露出他内心的骄傲。佛印禅师给了他一个简单却直接的回应:“放屁。”这四个字让苏轼怒火中烧,他决定乘船南下,去庐山找佛印算账。虽然没有见到佛印,但在寺庙中,他看到佛印禅师留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看到这句话,苏轼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对于佛学的理解还是肤浅的,盲目自信地说“八风吹不动”是多么荒唐。
此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但他与佛印的友谊依然没有改变。苏轼时常去找佛印禅师讨论佛学,二人进行打坐和交流,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次,苏轼在杭州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美味的五柳鱼,正准备开动时,突然看见窗外有一个人影一闪而过。原来是佛印禅师,虽然他是出家人,但并不拘泥于清规戒律,甚至不忌酒肉。为了防止佛印吃掉他的鱼,苏轼把鱼放在了书架上,但佛印早已看见这一切。苏轼笑着问:“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指教?”佛印笑着答道:“此次前来,是来请教一个字,‘苏’字怎么写?”苏轼听后一愣,因为佛印禅师学识渊博,怎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他故作认真地解释:“苏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鱼’和‘禾’。”这时,佛印禅师又问:“那鱼放在草头上面可行吗?”苏轼急忙否认,佛印禅师笑着提醒:“那你还不赶紧把鱼拿下来。”这时,苏轼才意识到,佛印的回答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的疏忽,自己未曾察觉的错误一下子暴露了出来。这样的趣事在两人之间常有发生,既充满智慧,又不乏幽默。
有一次,苏轼再次前往寺庙寻找佛印,进寺后看到没人,他便大声喊道:“秃驴何在?”这个“秃驴”自然是指佛印禅师。没想到,佛印立刻回应道:“东坡吃草。”原来,佛印正好在寺庙的东坡上牵着驴吃草。佛印巧妙地回应了苏轼的挑衅,且用幽默的方式反击了他。两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朋友,已经达到了一种互相嬉笑怒骂的亲密程度,这种默契让人不禁感叹。
与佛印禅师的交往,让苏轼不仅体验了很多趣事,也获得了不少人生的智慧。一次,苏轼与佛印一同游览寺庙,走过山门时,苏轼看到两尊金刚像,就问:“这两尊金刚,哪个更重要?”佛印禅师答道:“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苏轼还是不太明白,进了殿内看到观音像手持念珠,又问:“观音已经是佛,手持念珠是向谁祷告?”佛印禅师看着他说:“自然是向自己祷告。”这番话让苏轼豁然开朗,佛印禅师的智慧让他顿悟,人生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真正的修行是内心的修炼,而不是外界的求索。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只是他与佛教高僧们千丝万缕关系的一个缩影。在杭州,苏轼还结识了一位诗僧——清顺,二人因一首《题西湖僧舍壁》而结缘,成为朋友。此外,在黄州,苏轼还与道潜大师建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深厚友谊。道潜,亦即参寥子,同样是一位诗僧。有一次聚会中,苏轼因灵感突发,开玩笑地说:“今天参寥不留下一点笔墨,令人不可不恼。”参寥大师则不急不躁,淡然写下几句,苏轼对此大为赞赏,并为此作了一首诗来回应。
这些深厚的友谊,不仅反映了苏轼对诗僧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禅学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在他后期的诗文创作中,佛学的元素随处可见。此外,苏轼在苏杭一带结交的高僧还不止十位,足见他对佛学的浓厚兴趣和对高僧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