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羽,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他手持青龙偃月刀的英勇模样,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关羽代名词。然而,关于这把青龙偃月刀的重量,在不同版本的史书和小说中却各有差异,成为了一个广为争论的话题。在《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大刀被描述为重达八十三斤,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则为“重八十二斤”。《水浒传》中也提到,鲁智深的镔铁禅杖重达百斤,但旁边的铁匠却说,“便是关刀王,也只有八十一斤重”。这使得关羽的大刀重量成为了三个版本:八十一斤、八十二斤、八十三斤,究竟哪个才是准确的呢?
一、青龙偃月刀的虚实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以青龙偃月刀斩颜良,成为了其英勇无敌的象征。书中描述道:“当头那员大将,手执青龙刀,坐下赤兔马。” 然而,青龙偃月刀的存在是否真实呢?经过考证,所谓的“偃月刀”最早出现在北宋《武经总要》一书中,这本书记载了“掩月刀”,其长度大约两尺多,且没有青龙的装饰纹饰。而关羽所处的三国时期,这类兵器尚未出现。因此,“青龙偃月刀”很可能是后代小说作者为了增添关羽的威风而虚构的。这柄刀甚至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重达八十二斤,但按当时的度量标准,82斤相当于今天的40公斤左右。即便是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手持如此沉重的武器进行战斗,恐怕也是吃力的。显然,小说家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旨在塑造关羽那种无敌的战斗形象,而不一定是基于历史的真实。
在三国时期,关羽选择的武器必定是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的,而不是像小说中描绘的那样笨重且不合实际的武器。关羽当时手握的兵器,很可能是以战场上的战术需求为导向,讲求便捷与高效,并非为了炫耀武力的虚构大刀。
二、关羽真正的兵器
既然“青龙偃月刀”是虚构的,那关羽到底使用过哪些兵器呢?据南北朝时期的道士陶弘景在《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关羽生前曾用过两种兵器:一柄章武剑和一柄万人刀。公元221年,刘备在金牛山铸造了八柄章武剑,赠送给刘禅等将领,其中一柄便赠予了关羽。但遗憾的是,这柄剑的铸造时间比关羽去世的时间晚了两年,因此不可能是关羽生前使用的武器。
而另一件兵器,万人刀,则是关羽生前确实使用过的武器。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曾亲自从采都山的铁矿中取材,铸造了两柄“万人敌”大刀。为了避免这把刀落入敌手,关羽在败走麦城时,将刀投江而去。尽管陶弘景的记载存在争议,但从正史来看,关羽使用的兵器显然是一把刀。
关羽的“万人刀”很可能就是一种名为“环首刀”的兵器。这种刀长约一米,刀身窄直,背部坚硬,单刃设计,适合贵族或高级将领使用。对于关羽而言,这种刀便于在骑战中使用,尤其适合他这样一位善骑善射的武将。
此外,关羽在战场上还可能使用过长矛或戟等兵器。例如,在与颜良的战斗中,关羽可能先使用长矛刺伤颜良,然后再拔刀斩杀对手,这也符合他兵器组合使用的特点。
综上所述,关羽的兵器并非虚构的青龙偃月刀,而是以实用和灵活为标准,结合了环首刀和长矛或戟的搭配。这些兵器在他激烈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偃月刀的真实重量
虽然“青龙偃月刀”并不存在,但“偃月刀”这种类型的刀确实在宋明时期广为流行。那么,这种刀的实际重量究竟如何呢?《三国演义》中提到的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经过现代换算也仅有40公斤左右,显然过于沉重,不适合实战。明代的兵学家茅元仪就曾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么重的刀并不适合实际使用。
而另一位明代名将胡宗宪则认为,偃月刀适合步兵和骑兵使用,是刀兵器中的佼佼者。使用这种刀需要极强的体力和高超的刀法,并非每个人都能驾驭。
然而,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偃月刀的真实重量。在贵州马家寨的清代古墓中,出土了一柄保存完好的偃月刀,刀身上刻有“大周吴氏”字样。经鉴定,这柄刀的重量仅为12斤,与传说中的82斤或50斤相去甚远。
这项发现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许多历史上的兵器传说都存在夸张成分。比如,吴三桂的“百斤大刀”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实际出土的刀重不过12斤,远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这些夸张的描述,往往是为了渲染英雄人物的英勇形象,表现出他们的非凡力量。
对于武器而言,实用性远比重量重要。一把优秀的武器应当是能有效斩杀敌人,帮助主人取得胜利的利器。至于后人附加的传奇色彩,只是为了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神秘和崇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