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随着汉室的日益衰弱,各地诸侯纷纷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袁术便是其中一位。袁术,出身于东汉的显赫家族,曾任虎贲中郎将,在董卓掌握政权之后,他迅速加官升职,成为后将军,并在寿春自立为帝,履历看似光辉灿烂。然而,古籍中对他评价并不高,揭示了袁术在治国理政上的诸多短板。孔融更是直言不讳,称袁术为“冢中枯骨”,并认为他是外强中干,空有一副名声却无实际能力。正因如此,许多有识之士并不愿意投效袁术,甚至选择远离。
一、周瑜
周瑜,字公瑾,生于175年,庐江舒县人。出自名门的周氏家族,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而祖父周景、从父周忠均曾担任过太尉,官职显赫。周瑜自幼聪慧,英俊过人,且精通文武。建安三年(198年),袁术看中了周瑜的才华,曾欲任命他为将领。然而,周瑜对袁术的目光浅薄、态度傲慢十分反感,因此他宁愿去当居巢县令,希望借此机会脱离袁术,返回江东。袁术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不久后,周瑜与鲁肃一道返回吴郡(今江苏苏州),投奔孙策。孙策去世后,周瑜辅佐孙权继位,并在公元208年,面对曹军压境时,他力主抗曹,亲自率领吴军以火攻大破曹军于赤壁,为江东一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公元209年,周瑜再次带领吴军在南郡一战中大败曹仁、徐晃联军,成功占领江陵,稳固了江东的防线。周瑜才华横溢,智勇双全,但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享年仅36岁。
二、鲁肃
鲁肃,出身士族家庭,少年时便失去了父亲,由祖母抚养长大。他身材魁梧,气度非凡,且从小酷爱读书和练习骑射。袁术曾听闻鲁肃的名声,邀请他担任东城县的县令。然鲁肃却发现袁术治下的法度松弛,缺乏远见,无法成大事,因此决定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当袁术得知鲁肃迁徙的消息后,迅速派兵追赶,欲强行阻止。鲁肃面对袁术的追兵,毫不退缩,身边仅有数十人,他亲自上阵,张弓搭箭,一箭射穿了追兵的盾牌。追兵见状,一方面认为鲁肃所言有理,另一方面意识到自己无法取胜,最终只得放弃追击,鲁肃得以安全到达居巢。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在周瑜的推荐下,投奔孙权,并提出了“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迅速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阵营内有人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坚定主战,力排众议。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去世,享年46岁。孙权亲自为他举行葬礼,诸葛亮也为他送上悼辞,表露出极高的敬意。
三、陈矫
陈矫,字季弼,生于广陵郡东阳县(今江苏省如皋市),其家庭背景显赫,但在青年时期由于战乱,他曾避居江东一带。孙策与袁术两位强者曾多次邀请他出仕,但陈矫始终未答应,最终决定返回故乡广陵郡,过上平静的生活。
此后,广陵太守陈登看中了陈矫的才干,邀请他担任功曹。陈矫受命后,因才干出众,很快就被曹操慧眼识中,招入幕下,逐步升任丞相掾属、相县令等职,最终成为征南长史。曹操征伐东吴时,陈矫因出色的谋略屡次为曹军立下战功。曹丕继位后,封陈矫为高陵亭侯,并逐渐晋升为尚书令,后来又因功勋被赐予东乡侯的封号。魏明帝继位后,陈矫进一步加官,最终成为司徒,直到他在景初元年(237年)去世,享年不详,谥号“贞侯”。
四、何夔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作为魏国重臣何曾的父亲,他出身于陈郡何氏世家,家族历代人才辈出。何夔为人品德高尚,孝顺友爱,外貌庄严威肃,深受家乡父老敬重。
他在年少时避乱前往淮南地区,后来袁术控制寿春后,征召何夔加入麾下。但何夔因袁术的治政方式不合自己的志向,拒绝了袁术的邀请。袁术不甘心,便强行扣留了何夔,但何夔并未屈服,最终未能为袁术所用,依旧坚持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些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复杂局势中各自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选择、智慧与忠诚,都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