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的征伐益州战略。周瑜返回江陵的途中,经过巴丘(今湖南岳阳)时,身染重病。不久后,周瑜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得知周瑜去世的消息后,孙权悲痛欲绝,忍不住泪流满面,感叹道:“公瑾不仅有王佐之才,且才智卓越,然而命运如此短促,我还能依赖谁呢?”孙权深感失落,甚至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行哀悼仪式,感动了周围的所有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周瑜去世后,庞统亲自为周瑜送葬,且一路护送周瑜的遗体回到东吴。很多人认为,庞统与周瑜似乎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两人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一
庞统为周瑜送葬的事宜在《三国志·庞统传》中有明确记载:“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在公元210年,周瑜突然去世,庞统亲自将周瑜的遗体送至东吴。东吴的许多人已经听闻过庞统的名号。临别时,庞统与东吴的众人告别,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庞统知道他们是来送别的,于是微笑着对陆绩说:“陆君乃是一匹普通的驽马,然而你有足以胜任的潜力;顾劭则是一头善于负重的驽牛,能承受更远的负担。”接着,他转向全琮说:“你施教有方,虽然智力稍显不足,但也算是才俊之辈,正如汝南的樊子昭。”在告别的言辞中,庞统无意中流露出自己对这些人物的深厚感情。陆绩、顾劭和全琮则回应道:“若有朝一日,天下太平,愿与庞统一同论天下英才。”
实际上,庞统为周瑜送葬,并非偶然之事,而是源于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正如《三国志·庞统传》中所提到的:“后郡命为功曹……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战胜了曹操,周瑜随后击败曹仁,成功夺回南郡重镇江陵,并被任命为南郡太守。期间,周瑜任命庞统为功曹,并赋予他许多重要的任务。庞统的才能深得周瑜赏识,这也是他被召至周瑜麾下的原因。
二
根据《三国志·庞统传》以及《江表传》的相关记载,庞统在刘备与周瑜的交谈中也曾提到,自己曾在周瑜任职期间担任功曹。刘备曾询问庞统:“你作为周公瑾的功曹,是否曾在吴国提出过建议,劝说周瑜留下?”庞统大方承认,表示确实有过这样的交流。这段对话反映了庞统与周瑜之间深厚的工作关系。随着东汉末年州郡制度的逐步发展,地方官员与其属下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担任南郡太守的周瑜与庞统之间的君臣关系也逐渐成型。
庞统送葬周瑜,实际上是在履行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既是出于忠诚,也是出于传统的君臣义务。“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当时许多仕士所奉行的忠诚原则。因此,庞统在周瑜去世后亲自送葬,除了表达个人的哀悼,也是为了完成作为臣子的义务。类似的行为,在汉末三国时期并不罕见。例如,董卓被吕布所杀后,主簿田景冒死为其收尸;而孙坚在战死后,曾任孙坚功曹的桓玠也曾为其收尸。
三
尽管庞统与周瑜之间的君臣关系紧密,但他在东吴并未获得孙权的赏识。庞统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他选择返回荆州,加入刘备的阵营。此后,庞统在刘备旗下开始担任各种职务,首先是署理耒阳令。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治理经验,庞统被免去职务。随后,鲁肃和诸葛亮对庞统的才华进行了推荐,称其“非百里之才”。最终,庞统获得了刘备的重用,成为刘备治中从事的重要谋士。
庞统与周瑜的关系,通过送葬一事,展示了古代士人之间深厚的忠诚与责任,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严格的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