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其实有些歧义。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明朝时表现得十分顽强,这是正确的。的确,自从崇祯初年张献忠和李自成相继发动起义以来,他们如同不死的小强,面对明军的围剿,虽然屡次战败,但始终没有完全被消灭,依旧活跃在大明的腹地,继续与明军周旋。
不过,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满清时不堪一击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李自成和张献忠不仅仅是在面对满清时显得无力,事实上,虽然他们在很多时候表现得非常顽强,但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一直较为薄弱。面对明军的围剿,他们几乎没有获得过什么胜利。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处于被围剿、失败、逃窜、强行征集民众、恢复力量,然后再次被围剿、再度失败的循环之中。
在与明军的对抗中,无论是孙传庭、洪承畴等明朝末期的优秀文臣,还是贺一龙、左良玉等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李自成和张献忠几乎都没能占到什么便宜。虽然他们屡屡顽强抵抗,但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败北的状态。
至于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够最终推翻明朝、建立政权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的农民起义军特别强大,而是因为明朝面临的小冰河时期的恶劣气候,加上崇祯帝的混乱指挥,以及明朝统治阶层普遍的贪污腐败和不思进取。正因为如此,李自成和张献忠才能趁机崛起。
实际上,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够成功,更多是因为“时势造英雄”,说白了,“不是李自成他们太强大,而是明朝太弱无力”,他们的对手提供了太多机会。李自成的成功并不是单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得到了历史条件的推动。
李自成的统治基础其实非常脆弱。他从带着几千人进入灾荒遍地的河南起步,到最终推翻明朝,进驻北京,前后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在这三年里,李自成几乎一直在与明军作战、裹挟民众,他并没有时间去稳定地方的政权,也没有精力去培养和选拔能打政务的地方人才。
李自成的“百万大军”里,除了少数从起义中带出来的老部队,大部分其实都是乌合之众。这些人除了像蝗虫般掠夺破坏地方,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战斗力。面对已经处于巅峰的满洲八旗,李自成的队伍根本没有足够的战斗力去抗衡。而李自成虽然拥有大量的民众支持,实际上他却并未能有效地利用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反而让这个优势变成了累赘。
在进入北京后,李自成的部队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后勤保障,缺乏稳定的根据地和后方支援。面对已经建立起数十年、经验丰富的满清八旗军,以及投降的汉人将领吴三桂,李自成的部队如何能够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