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和计策都显得毫无意义。萧何、张良、陈平无疑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令人叹服,但即使是这三位名将组成的团队,刘邦若单靠他们,也难以战胜项羽。真正改变战局的,是韩信和彭越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加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韩信和彭越比项羽更强大。事实上,若论战斗能力,项羽几乎无人能敌,即便是后世被誉为“兵仙”的韩信,也未必能在单纯的军事对抗中超越项羽。韩信的背水一战,虽堪称经典,但那场战斗的胜利,依赖于敌军指挥官陈馀的平庸与疏忽。假若换个能干的指挥官,战争的结果也许会有所不同。而项羽,则是那种即使你完全知道他如何用兵,依然无法制敌的存在。
刘邦能战胜项羽,并非凭借单纯的正面力量对决,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战略布局:萧何坚守险要的关中地区,守住了后方;刘邦自己则在西线与项羽对抗;韩信出击北方,接着从东边的齐地威胁楚军;彭越则在魏地牵制项羽,破坏楚军的粮草供应。正是这些联手的动作,才最终让项羽陷入困境。
那么,为什么项羽没有采用类似的多点开花策略呢?问题就在于,楚汉相争的格局更像是田忌赛马。项羽虽然一骑绝尘,独占鳌头,但在他身下,却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猛将,导致了他在战场上的压力逐渐增大。仔细回顾整个楚汉战争的进程,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公元前206年5月,项羽分封诸侯后不久,田荣便吞并了三齐,陈馀则在赵歇的支持下反楚。齐赵两国联合,开始对抗项羽。同时,刘邦趁机北上,吞并三秦。尽管北线和西线都有动乱,但项羽认为,田荣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威胁。刘邦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远火”。因此,项羽首先选择了摆平齐地,这本是理性且符合常规的战略决策,绝非历史上所说的因为张良的一封信而改变战略。
项羽亲自出马,最终击败了田荣,齐地局势迅速稳定。然而,楚军在征讨过程中,对背叛者进行了严酷的惩罚,焚烧房屋、坑杀降兵,反而激起了齐民的强烈反抗,使得战事一时未能平息。项羽的计划被迫延迟,没能如期回到西线继续对付刘邦。
此时,刘邦抓住了机会,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将五大诸侯(常山王、河南王、韩王、魏王、殷王)联合起来,形成56万人的大军,成功攻占了彭城。虽然56万人对于一般人来说足以让人胆寒,但对于项羽而言,这样规模的军队不过是轻易可以应付的目标。项羽带着3万兵马,从齐地南下,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突袭彭城,经过两场战斗,汉军死伤惨重,刘邦狼狈逃脱。
此战后,刘邦深刻认识到:与项羽的正面决战是无法取胜的,现有的诸侯军队也不可信赖。他决定要放弃关中,寻找新的盟友,借以对抗项羽。张良建议了三位关键人物:彭越、英布和韩信。这三人各有其独特优势,并且都曾与项羽有过矛盾。于是,刘邦开始依靠他们来牵制项羽。
刘邦的战略布局逐渐显现:他自己在荥阳一带与项羽死拼,曹参和灌婴则跟随韩信一路北上,从魏、赵、燕、齐不断削弱项羽的防线;彭越在魏地守势,破坏楚军的粮草线;英布则在南线牵制楚军,阻止项羽扩大战果。正是这种多线作战,才让项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项羽并非没有应对策略,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军中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将领并不能独立应对这些问题。比如,项羽亲自出击彭越,虽然成功将彭越逼退,但成皋的失守却让项羽陷入了困境。他被迫赶回西线,继续应对刘邦的进攻。接着,项羽将焦点转向粮草补给,曹咎负责守卫成皋,却由于指挥失误,导致了成皋的失守。
最终,项羽不得不与刘邦谈判,双方同意以鸿沟为界,暂时停战。然而,刘邦在取得优势后反悔,继续追击项羽,最终将项羽逼入绝境,迫使他自杀。通过多方面的战略部署,刘邦才最终战胜了项羽。
回过头来看,韩信和彭越的背叛,并非偶然。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他任人唯亲、忽视其他将领的能力有关系。项羽虽然身为楚国贵族,但他过于依赖自己的亲信,未能看到下属的真正潜力。而这一点,正是韩信和其他将领最终选择背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