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夏天,英国一家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着几个世纪前的东印度公司沉船。然而,钢铁抓斗从海底捞起的,却并非预想中的欧洲货物,而是二百多件破碎的青白釉瓷器,以及混杂其中的“政和通宝”铜钱。这一发现,瞬间让船上的中方人员意识到,这是一个惊人的秘密——一艘沉睡于海底的南宋远洋商船,一个后来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宝藏。
英国人的眼神瞬间转变,他们迅速评估这艘意外发现的沉船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盘算着这批东方瑰宝在国际市场上的惊人价格。他们以所谓的“商业打捞合同”为由,公然拒绝离开这片海域,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般虎视眈眈。消息不胫而走,日本的水中考古学研究所也闻讯而来,提出了“技术合作”的方案,实则是觊觎这块诱人的肥肉。顷刻间,这艘沉寂海底的中国古船,成为了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目标。
然而,面对外国商业打捞船的环伺,中国的水下考古力量却显得捉襟见肘,甚至连一套像样的潜水服都难以凑齐。面对如此被动的局面,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德勤在北京的会议室里,愤怒地拍案而起。掷地有声的表态响彻会议室:“就算用渔网捞,也要把老祖宗的东西留在中国!” 这句话背后,是技术落后却寸步不让的坚定决心,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物保卫战骤然打响的信号。
最初的努力举步维艰。1989年秋天,11名中国考古队员在青岛冰冷刺骨的海水中进行着艰苦的集训,他们身上穿着的,是国外淘汰的二手潜水服,沉重的铅块压得肩膀生疼。但比装备落后更为严峻的挑战,是资金的匮乏。“南海一号”的调查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直至一笔120万港币的捐款如雪中送炭,才使得这个至关重要的项目得以绝处逢生,重新启动。
有了资金的支持,考古队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侧扫声呐和差分GPS定位系统,像梳子一般在大海中反复细致地搜索,最终再次精确定位了沉船的位置。潜水员张威屏住呼吸,缓缓潜入幽深的海底。当他颤抖着双手,触摸到那光滑而坚实的船板时,激动之情难以抑制。这艘宋代福船的船体结构保存得出奇完好,甚至连木头间的榫卯痕迹都清晰可辨,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但也正是因为保存的完整性,传统的“水下拆解”方案被立刻否决,因为那无疑将会对这件稀世国宝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项目负责人崔勇从殷墟甲骨窖穴整体发掘的案例中获得了灵感,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中萌生——整体打捞!这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想法,在专家论证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仿佛天方夜谭。将一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年、重达数百吨的古船,连同周围的淤泥和海水,整个“打包”捞上来,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闻所未闻。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考古界来说,这却是在迫在眉睫的国宝争夺战中,唯一可行,且不容有失的出路。最终,这个大胆的方案被采纳,并催生了专为此任务打造的国之重器——亚洲最大的4000吨全回转浮吊“华天龙号”。
2007年12月22日凌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悄然来临。36根巨大的钢梁在水下23米处,小心翼翼地穿入沉船底部,将其牢牢地固定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箱之中。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因为船体距离箱壁仅有20公分的狭小空隙,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船体碎裂,功亏一篑。当沉箱被缓缓吊起时,平静的海面突然风浪大作,仿佛海神在进行最后的阻挠。就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捏着一把冷汗的时候,“华天龙号”强大的平衡系统稳住了局势,成功将这个沉睡了八个世纪的“时间胶囊”请出了水面。
2013年11月,当沉箱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被缓缓打开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于这尘封的历史。船体内14个隔舱完好无损,超过8万件码放整齐的瓷器重见天日,底层舱室里堆积如山的铜钱字迹依旧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一个隐蔽的暗格里,考古人员发现了181件金光灿灿的金器。其中一条长达1.72米的黄金项链,由四股精细的金链编织而成,吊坠上镶嵌着一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其精湛的工艺和奢华的材质,无不显示着它是为西亚贵族量身定制的奢侈品。
如今,“南海一号”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巨大的玻璃水箱“水晶宫”里,模拟着它沉睡了八百年的海底环境。游客可以隔着透明的玻璃,近距离观看考古学家们继续在船上进行着清理、发掘和研究工作,仿佛置身于一个鲜活的历史课堂。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在参观后感慨道,中国用短短三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水下考古历程,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让文物在自身文化土壤中“重生”的方式。
从1987年钢铁抓斗下的惊鸿一瞥,到今天“水晶宫”里的公开展示,“南海一号”的故事,是中国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实力崛起的生动缩影。面对外界的觊觎,我们从最初的被动防御,到最后用自主创新的方式给出了最为硬气的回应,捍卫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
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这艘古船也还在不断地“诉说着”历史的秘密。2023年发现的疑似航海图刻痕,以及去年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识别出的墨书记载,都在不断揭示着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这些来自深海的文明碎片,正在拼凑出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完整的中国故事,一个关于贸易、文化交流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