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羽
关羽与诸葛亮的恩怨,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悄然埋下了伏笔。刘备为寻得贤才,三度登门拜访诸葛亮,但前两次,他与关羽、张飞一同到访时,始终未能见到诸葛亮的身影,三人只得在门外干等。关羽心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此人不过是个有些虚名的学者,不值得刘备如此殷勤。更令关羽心生不满的是,诸葛亮一出山,刘备便视其为重要谋士,这令关羽感到极为不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有才之人。
然而,关羽的骄傲和高傲并非毫无根基。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一,他的武艺卓绝,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战功赫赫,名震四方。尽管如此,关羽的心高气傲,对诸葛亮的命令也常常不以为然。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一度将关羽派往华容道,关羽因昔日恩情放过了曹操,然而诸葛亮心中未曾放过他,最终下令斩首。幸得刘备求情,关羽才免于一死。从那时起,关羽终于对诸葛亮心生敬意,逐渐收敛了自己的傲气。
2、赵云
关羽的勇猛,让他成为蜀汉名将之一,但初期的他不过是一名顶尖的武夫,尽管拥有惊人的战斗力,却并未显露出智谋的光辉。直到水淹七军,关羽才彻底震慑了天下,声名远扬。然而,赵云与关羽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赵云虽初时不过是刘备的护卫,身为保镖,几乎没有表现出指挥军队的才能,但他却拥有无可比拟的勇武之力。
赵云在蜀汉的作用逐渐被重视,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后来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诸葛亮深知赵云不仅忠诚可靠,而且行事沉稳,不轻易冒进,因此多次重用他。赵云的性格谦逊,从不贪功,且深得诸葛亮的赏识。随着时间推移,赵云逐渐由保镖转变为蜀汉的主力战将,这一转变体现了他个人的成长与蜀汉内部战力结构的变化。
3、张飞
刘关张三兄弟,深厚的情谊让他们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而这种感情也延续到他们的各自将领。张飞性格直率、粗暴,酒后脾气更是暴躁,往往一怒之下伤害他人。与关羽一样,张飞也并非易与之人,尤其是在面对诸葛亮时,时常显得不够温和。诸葛亮深知张飞的脾气,若直接强硬对待,恐怕会适得其反。
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哄”的策略,适时送上美酒,温和地调解张飞的情绪,而不与之硬碰硬。诸葛亮通过一系列智谋与计策,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逐渐折服了张飞,让其从最初的暴躁无理,到最后的深信诸葛亮才是其最可信赖的军师。
4、马超
马超,西凉的骁勇之将,其一生的传奇色彩浓厚。年轻时,他因父亲被曹操所害,愤怒至极,便领兵与曹军决一死战,甚至逼得曹操弃袍割须,狼狈逃窜。然而,曹操的智谋非凡,他通过精心的策划,成功瓦解了马超与韩遂之间的合作,最终马超兵败如山倒,失去了战斗力。
马超投降刘备之后,由于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他未能像关羽、张飞、赵云那样迅速获得刘备的重用。蜀汉的战争中,刘备宁可使用老将黄忠,也不让马超出战。马超明白自己未能获得完全信任,因此选择退居二线,去镇守边境,安静守护一方。诸葛亮与马超之间,互相理解,未曾发生冲突,而是选择各自安分守己。
5、黄忠
黄忠,年逾六旬,却依旧是勇猛异常的老将。攻打刘璋时,他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决断力,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常先登”、“冠三军”的称号。虽然黄忠年老体衰,但他依旧坚持战斗,毫不示弱。相比之下,马超虽为强将,却未能在蜀汉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黄忠有着坚定的性格和高尚的忠诚,深得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明白黄忠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还是一位充满战略眼光的将领。因此,他给黄忠更多的机会,任命其参与重要的战斗,充分发挥其才华。黄忠性格刚毅,不服老,与诸葛亮的默契也使得他在五虎将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魏延才智过人,但由于性格上的差异,未能像黄忠那样获得诸葛亮的深厚信任,最终结局亦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