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6年,晏婴陪同齐景公聊天时曾警告说:“田氏虽没有显赫功勋,但他们通过巧妙的手段,借助大斗与小斗之间的交易,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如果田氏不被铲除,齐国就会变成田家的国度。”
到了公元前391年,齐国的田氏家族已经把齐康公赶到了海上,齐康公在海边只能依靠一座城市来祭祀先祖,结果他沦为一名无权无势的国君。十二年后,齐康公去世,田氏正式接管了齐国的政权。
齐景公虽然名声不错,历史上给他定的谥号中有“景”字,说明他并非庸主。那么,晏婴的警告过后,齐景公采取了什么措施来遏制田氏的权力呢?实际上,田氏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齐景公到齐康公,经过了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齐国经历了几代君主。为什么这些国君在晏婴发出警告后,依然没有采取有效手段防备田氏,以至于最终田氏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吕氏家族呢?按理说,作为一国之君,齐国历代君主应当意识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并通过扶持其他家族或动用武力来制止田氏的崛起。可是田氏却能顺利地走向掌权,最后成为齐国的主宰,实在让人不解。为何齐国的君主们似乎集体视而不见,甚至放任田氏步步为营,最终篡夺王位呢?
回顾历史,武王打败商朝后,开始大规模分封功臣及前代君王,其中将虞舜后代封在了陈国。后来,齐桓公时期,陈国爆发了内乱,陈宣公杀了太子御寇,陈完(陈厉公之子)与太子御寇关系密切,因此逃到了齐国。齐桓公为了安置他,打算任命他为“卿”,一个仅次于诸侯的高级官职。陈完认为自己只是寄居在齐国,因此不敢接受如此高的职位,他最终选择了更为低调的职位,成为了齐国的工正,负责管理齐国的工匠和百工事务,还获得了田地作为赏赐。
为了避姓,陈完改姓为田氏。在古代,陈与田发音相近,因此陈完改姓田氏。这一改动似乎并无太大影响,但却为日后田氏的崛起埋下了伏笔。陈完原本只是一个外来者,但他能否在齐国政坛站稳脚跟,掌握大权呢?
田氏的崛起实际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陈完并没有立即掌握权力。他的后代们,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逐渐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操作,掌握了齐国的军政大权,最终废掉了齐国的其他家族,成功篡位,成为齐国的统治者。那么,田氏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田氏代齐的过程可以说是“鸠占鹊巢”,历史上没有外姓权臣篡夺王位的先例。从春秋到战国初期,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君贵民轻”是当时的社会原则。大臣不敢对君主进行挑战,因此即便田氏逐渐强大,也没有人认为他们会篡夺王位。晏婴的警告实际上更侧重于提醒齐景公,田氏可能成为超级权臣,掌控政权,而并非直接篡位。
如果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的例子,齐国的君主们或许就会引以为戒,防备田氏。就像电影《谎言的诞生》所描绘的,当第一个人说谎得到了好处后,谎言开始传播。田氏的崛起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田氏逐渐学会了如何通过收买民心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最终像王莽篡汉、司马懿篡魏、杨坚篡北周一样,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
其次,陈完担任工正时,实际上掌控了齐国的经济命脉。齐国商贸发达,田氏通过管理工匠和百工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田氏并没有利用财富做恶,而是通过“施舍于民”,即大斗借粮,小斗收粮等手段收买民心,同时以木材、盐等物资平价出售给百姓,这样深得民心。
随着财富的积累,田氏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但初期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不显赫。田氏要在齐国政坛占据一席之地,必须等到合适的时机,这个机会出现在田氏的四世孙田无宇时代。正是当齐国爆发内乱时,田氏趁机崛起,逐渐成为齐国第一家族,最终彻底掌控了政权。
第三,齐国的政局动荡不安,给了田氏崛起的机会。齐庄公因私通权臣崔杼的妻子而被杀,崔杼拥立齐景公继位。随后,齐国发生了多次权力斗争,权臣之间的内乱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也为田氏提供了机会。田无宇和其他几大家族联合,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消除了所有对手,田氏逐渐掌控了整个齐国。
齐景公虽然在位时有意识地遏制田氏的权力,采纳了晏婴的建议,限制贵族间的权力互动,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齐景公担心直接削弱田氏的权力会引发贵族的恐慌,因为贵族手握封地和军队,一旦采取过激措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战争和动荡。
第四,田氏通过经济、政治、民心三者的结合,最终掌控了齐国的命运。齐景公去世后,田氏通过一系列宫廷政变,逐渐控制了齐国政权。田无宇之子田乞发动政变,先后废掉了国君,最终通过权谋使齐国的历代君主都成为了田氏的傀儡,彻底实现了田氏的代齐梦想。
总之,田氏的崛起离不开他们在经济上积累的财富和“施惠于民”所获得的民心支持。通过巧妙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手段,田氏逐步消除了所有政治对手,最终取代了齐王的位置,成为真正的齐国统治者。田氏代齐的故事警示我们,在领导团队时,必须保持权力的制衡,避免任何一方独大,否则就可能被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