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阅读三国时期的史书时,看到陆逊为东吴抵御刘备的故事,便写下了一句评价:“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陆逊的智慧,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智谋有些相似。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二弟报仇为名,亲自带领大军征讨东吴。虽然当时刘备的军队少了法正等重要将领,但一开始,刘备依旧展示了他作为老将的风采,将吴军打得节节败退。
东吴屡次失利后,孙权派出了一个“年轻人”来抵挡刘备,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名将陆逊。陆逊接手后,没有盲目与刘备硬碰硬,而是稳重地采取防守策略。他利用水域地理优势,将战斗拉回到有利的局面。尽管刘备军队士气高昂,但也不敢贸然跨江进攻,双方进入了长达数月的对峙状态。
刘备自亲征以来,所有军事决策都由他一人负责,所以他可以一直坚持对峙,无法轻易改变。而陆逊的处境则不一样,虽然他是孙权派来的临时指挥,但他并没有完全的自主权,许多决策都需依靠孙权和朝廷的意见。而且,陆逊当时年纪轻,东吴军中有许多资历更老的将领,因此他的地位并不稳固。
此外,陆逊还背负着一个家族的历史包袱。他出自吴郡陆氏,这个家族曾在东吴建立前的江东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随着孙策的崛起,陆家在孙家的压力下几乎被消灭。若不是陆家及时撤离,可能早已灭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陆逊和孙权之间其实有着不小的恩怨。这使得陆逊在军中的权威并不强,面对刘备时,他的手下将领提出了许多进攻的建议,认为不应再继续防守下去。
从表面上看,这些建议似乎有道理。毕竟,刘备并没有明显的军事优势,而且他是外来者,长期停留在东吴的“主场”作战,若继续防守,东吴经济压力会越来越大。可是陆逊并没有急于行动,他冷静分析后认为,虽然刘备身处敌境,但他已经占据了地理优势,而且东吴军力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如果贸然进攻,很可能被刘备反算,最终失败。所以,陆逊决定等待机会,等刘备露出破绽后再进行反击。
为了让下属服从,陆逊一方面将自己的计划通过信件详细汇报给孙权,另一方面以孙权的名义压制下属。最终,他的决定得到了执行,刘备的军队也果然败北。
陆逊之所以能成功战胜刘备,关键在于他冷静的防守策略。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司马懿。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由于曹魏老将曹真病重,司马懿被调来与诸葛亮对峙。虽然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是和诸葛亮对抗,但在正史中,他早已活跃于战场,且多次获得胜利。在与诸葛亮对阵之前,司马懿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军事统帅。
然而,面对诸葛亮时,司马懿意识到,自己和诸葛亮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诸葛亮的北伐在231年没有获得直接胜利,但也并非由于司马懿的军事失误,而是因为后勤方面出现了问题。实际上,司马懿当时只能被动防守,几乎没有显著的战功。尽管如此,能在诸葛亮的手下不吃亏,也算是一种胜利。
当诸葛亮再次北伐时,司马懿再度被赋予重任。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司马懿决定继续采用防守策略,等待诸葛亮的进攻,而不主动出击。这次,他并没有向下属明确表态,而是通过一封信向魏国皇帝请求批准,以便借此理由让自己继续保持防守态势。曹魏的皇帝深知司马懿的战略意图,因此授权他继续防守。
结果,司马懿果然通过防守战术成功消耗了诸葛亮的军力,最终让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虽然从表面上看,陆逊和司马懿的胜利都源自于防守,但实际上,他们的成功背后有着更加深层次的谋略——借势。
陆逊能够成功,不仅仅因为他耐心等待,更因为他借助了孙权的支持,才能在军中威信不足的情况下压制住手下将领。而司马懿的成功,则是得益于曹魏皇帝的支持。如果没有皇帝的背书,司马懿可能就不得不迎击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智很可能会让司马懿陷入困境。
毛主席的评价,若仅仅从“以逸待劳”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些简单。但如果再深入一点,毛主席其实是在强调,成功的军事战略不仅仅是打赢敌人,还要懂得如何借力、借势,以实现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