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举足轻重的事件,虽然起义的名义上有三个军参加,但实际参与的兵力仅约23000人,接近一个军的规模。那么,为什么起义时的总兵力远不及最初计划的规模?究竟为何这三个军的番号会被使用?
起义的初步计划确实是有三个军参与,分别是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1军和第20军。这三个军的整体实力相当可观,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20军是由贺龙亲自领导的队伍,这支部队的凝聚力非常强,因为贺龙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20军的三个师长,都与贺龙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包括贺龙的堂弟贺锦斋、亲兄弟秦光远,以及长期合作的挚友周逸群。因此,20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起义时该部队派出了7500人,表现英勇,毫不逊色。
接下来是第11军。第11军包括三个师,其中有两个师由我党实际控制,分别是叶挺领导的24师和周士第领导的25师。由于我党在部队中的渗透工作十分到位,这两个师的成员中有大量共产党员,因此可以说第11军的核心力量我党是能够掌握的。不过,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第10师,其师长是后来的著名将领蔡廷锴。第10师属于粤系部队,军队传统上较为固守,因此蔡廷锴的态度至关重要。经过我党的努力争取,蔡廷锴最终决定参与起义。虽然他的思想不算坚决,但由于他担任叶挺的副军长,出于上下级关系,他最终选择了支持起义。
在后来的宣传中,叶挺被称为第11军的军长,但实际上当时的正军长是朱晖日。为确保起义的顺利进行,我党曾尝试争取朱晖日的支持,期望他能带领整个第11军参加起义。若朱晖日同意,或许蔡廷锴所在的部队也不会脱离起义。然而,朱晖日作为典型的国民党右派,对我党的革命思想十分抵触,最终没有参与南昌起义。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叶挺便“转正”,代替了朱晖日的位置,成为第11军的军长。
至于第9军,在南昌起义中虽然是一个名义上的军,却鲜有实际的存在。实际情况是,第9军在宣传和组织架构上存在,但兵力非常有限。在起义前,朱德曾是第9军的“挂名”军长,但他手下真正的兵力只有500余人,几乎没有作战能力。为什么还要搞出一个第9军的名头呢?其实并非只是为了震慑敌人,情况要复杂一些。
最初的计划是朱德并非第9军的军长,而只是副军长。计划中,第9军的军长是国民革命军第28师的师长韦杵,韦杵与朱德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而且他十分不满蒋介石的统治,倾向于支持我方。经过多次接触,韦杵同意带领第28师加入起义,且起义计划中将他们的部队定为第9军,兵力接近一万人。但遗憾的是,韦杵在起义前不久因病倒下,无法继续参与起义。由于第11军和第20军兵力足够,我党决定暂时不调动韦杵的部队,也避免强行调动未必能稳控的部队。因此,朱德顶替了韦杵的位置,成为了第9军的军长。
在实际情况中,南昌起义计划中的三个军长,实际上只有贺龙作为总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叶挺和朱德则是在局势变动中临时“转正”,担任了他们各自的军长职务。
那么,未能参与起义的朱晖日和韦杵之后又怎样了呢?朱晖日依旧是国民党内部的顽固分子,他后来在抗战时期担任了第35集团军副总司令,但并未取得显著战绩。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朱晖日和许多顽固派将领一同逃往台湾,并于1968年在台北去世。相比之下,韦杵则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了更长时间,虽然未能亲自参与南昌起义,但他依然为反蒋活动作出了贡献,并且在解放战争中屡遭国民政府追捕。战后,韦杵留在了新中国,担任云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可惜的是,韦杵因病早逝,1951年去世,享年不满五十。
通过这场起义,我们可以看到,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许多军事人物的命运并不是单纯的战斗和胜败,他们的选择往往深刻影响着整个革命进程。南昌起义不仅是一次战斗的胜利,也是历史上革命力量合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