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动荡与权力更迭往往在皇帝“换届”的时刻达到了顶点,俗称皇位的交接。新的皇帝多数是由前任皇帝亲自指定,而这一过程中,权力的斗争充斥于宫廷之中,各个派系的利益交织,最终的决定时刻往往会引发腥风血雨的宫变。回溯历史,康熙能够顺利继位于顺治帝之上,不能不提起孝庄皇后及汤若望这位外国人的重要作用,否则,在那样复杂严峻的权力斗争中,康熙恐怕不会在清朝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号。
回到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突然被确诊为天花。对于现代人而言,天花似乎并不可怕,原因在于我们早已接种疫苗,身体也有了免疫力。然而在那个医术不发达的古代,天花几乎意味着死亡的预判。即使是清朝的御医们,在面对这种致命疾病时,往往也显得束手无策,患者几乎就是在等待死亡的到来。对顺治皇帝而言,这不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清王朝未来的巨大隐忧。
在顺治皇帝奄奄一息之际,朝中权臣和大臣们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他个人的生死,而是如何选定下一位继承者。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顺治皇帝倾向于将皇位传给和硕安亲王悦乐,因他对此人看重。但顺治帝也忧心重重,担心朝廷中会再次冒出一个像多尔衮那样的权臣,致使新任皇帝难以掌控朝局。不过,孝庄皇后却对此表示反对,她坚信应将皇位传给顺治帝的直系后代,即康熙帝,这样才能确保王室的稳定与延续。
为了说服顺治皇帝,孝庄皇后不惜连夜请来汤若望入宫参议。汤若望,原为德国的旧贵族,却因对宗教的虔信,毅然决然抛弃了家族的荣华,远渡重洋前来大明大陆传教。他的才能在于对天文历法以及火枪大炮的精通,使得顺治帝非常器重他,将汤若望视作良师。这在一向自以为是的清朝廷上,汤若望的地位尤为特殊,他不仅能得到皇帝的重视,更打破了清王朝惯有的对外国人的蔑视态度。
汤若望进入宫中后,诚心应许孝庄皇后,愿意向顺治帝推荐康熙作为继任者。在顺治帝即将离世的时候,汤若望依照事先与孝庄皇后达成的共识,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康熙。汤若望认为康熙是更好的选择,特别是康熙曾经患过天花,体内已产生抗体,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未来得病的风险。而不仅仅是这个理由,康熙在皇子中素来表现优秀,才智过人,汤若望的推举让顺治皇帝最终下定决心,把皇位传给了康熙。
汤若望的推荐无疑加快了顺治帝对于康熙继位的确认,而历史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选择的确是明智的。康熙成为了能够引领清王朝走向盛世的明君。在他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开疆扩土、治国理政,驱逐外敌,功绩卓著。随着康熙的继位,汤若望也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康熙登基后立即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并在汤若望去世时,亲自为他撰写悼文,表达对这位从异国而来的智者的敬仰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