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景山依旧静卧如龟,竖立在北京的中轴线制高点上。从金元两朝的渣土废料山,到永乐皇帝赐名的万岁山,这座土丘见证过无数帝王将相的潮起潮落。
但在民间,人们更习惯将之称呼为“煤山”。除众所周知的歪脖子树梗,也蕴含着“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明朝式治国理念。
永乐盛世的渣土龙脉
明朝一度对元大都进行系统性破坏
公元1368年,明将徐达将攻陷元大都。不仅将城中部分居民迁往开封,还强拆宫殿等重要建筑,让繁华的昔日京师瞬间沦为落魄县城。甚至赋予具有侮辱性质的“北平”称呼,宛如俄罗斯探险家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征服东方)。
此后,朱元璋曾有过兴建副都念头,北平、开封、凤阳都位列备选。直到靖难之役爆发,蒙古骑兵的身影故地重游,整座废都的形势才发生逆转。
朱棣的靖难之役成功挽救北京的命运轨迹
公元1403年,有人奏称北平作为燕王“龙兴之地”,应立为陪都。朱棣闻讯大喜,立即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强令各地居民、富户迁入。三年后,又要求抄南京皇宫答案,兴建北京宫城。到1416年,朱棣正式宣布迁都想法,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统统被严惩压制。
公元1421年初,朱棣终于迎来迁都的大好日子。岂料刚过几个月,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均遭雷击烧毁。皇帝只能让群臣畅所欲言,却被礼部主事萧仪为首的几位臣子斥责自己违背祖宗决定。结果勃然大怒怒,直接将妖言惑众的带头人处死。
明朝画作上的北京皇城正门
事实上,朱棣的执念完全与风水学有莫大关系。因为皇城根有一座万岁山,在修建紫禁城时,曾挖掘筒子河的土方,以及拆除元代宫殿的渣土。全部堆积到元朝旧址上,由此形成了一座“人造龙脉”。其充当皇城靠山、镇压前朝王气。
当然,民间并不理解朱棣大摆风水阵的良苦用心,居然称其为煤山。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录: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
明朝北京城复原皇宫背后就是景山/煤山
多亏《酌中志》保留历史真相“故老云土渣堆筑而成,崇祯己巳冬,大京兆疏亦曾误指为有煤”。后经过考古学家实地勘查,煤山确实没有煤矿。
不过,群众的以讹传讹自有其原因。朱棣一度计划将景山打造成皇家禁苑,遍植果树,故又称“百果园”。园内“鹤鹿成群,呦呦之鸣闻于霄汉”。山脚下还建有山前殿,供宴请群臣之用,唯独禁止下层官吏和普通百姓进入。由此断绝真相传播渠道。加上明朝素有禁煤措施,不免引人联想成“只供朝廷烧炭,不让百姓燃煤”。
明朝初期重复拆建都城的戏码轮番上演
纸面繁荣的信用破产
百果园是明朝皇城背后的重要风水局
另一方面,堆成百果园的看似只是建筑废料,实则千万百姓的辛苦血汗。他们不得踏入园林半步,却要为其枝繁叶茂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与萧仪同时代的邹缉,也是一个唱反调的能手,在《奉天殿灾疏》中痛陈:陛下肇建北京,焦劳圣虑,几二十年。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官蚕食,耗费国储。
明朝一直耗费巨资维系皇城百果园
这一过程还伴随强拆民房,使农民“不得躬亲田亩以事力作”。
根据《明史》记载:百姓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巨大的财政亏空让明朝走上滥发纸币道路
虽然朱棣违背祖宗决定,在南京之外另立新都,却完美继承老爹的省钱妙招--大明宝钞。通过设立宝钞提举司,将树皮纸变成天下通行的硬通货。无论给军队发饷、还是结算官员俸禄、民夫薪酬,一律用宝钞敷衍了事。甚至是不近人情的流氓规定:宝钞可兑银钱,但银钱不能换成宝钞,拒收宝钞者治罪!
于是,整个明朝官场的腐败空前绝后。仅朱棣的北京大基建就“贪官污吏,遍布内外,剥削及于骨髓。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虐取苛求,初无限量。有司承奉,惟恐不及”。至于军队的战斗力退化更是堪比光速。
民间传说朱元璋发明冥币
用来白嫖当年借神仙的钱原型就是滥发宝钞
由于宝钞既无金银储备,又是不限额发行,自然比宋元两朝是有过之无不及。这种脱实向虚的“纸面繁荣”很快就露出破绽,早于P2P六百年发生严重暴雷。
一时间,以物易物行为遍地开花,甚至出现使用宋朝旧钱的文艺复兴。朝廷未能成功教育百姓养成使用宝钞的习惯,只能在正德年间宣布全盘作废。
明初的滥伐纸币到正德时期彻底破产
崇祯的暴力救市
直到王朝行将就木 崇祯还试图搞金融改革
公元1643年,新一场金融荒诞剧在北京正式上演。崇祯帝面临内忧外患,向蒋臣询问如何解决财政困局。后者祭出奇思妙想,建议朱由检重发宝钞。
根据《明季北略》记载:他建议每年印发30000万贯纸钞,每贯定价等于白银1两。允许民间同步使用银、钱、钞三种支付手段,但对用钞者予以优惠鼓励。比如纳银卖钞者,以九钱七分为一金,也要立法惩戒那些拒绝使用纸钞的人。通过雷霆手段,不出五年就可将天下之金钱尽归内帑!
晚明的文臣仍有人觉得滥发纸币有效
朱由检听信蒋臣的妙招,钦定其主持印钞大计,坚信发宝钞能普惠于民。毕竟,印刷成本全由朝廷承担,而且能免去三饷负担。这一主张也得到户部右侍郎王鳌永赞同,他甚至觉得宝钞应该全面复兴,不仅充当军饷,还能替代俸禄。
然而,朝中仍有内阁首辅蒋德璟唱反调: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听闻宝钞复兴许多商铺选择直接关门
果不其然,听闻朝廷要推行宝钞,许多商铺竟纷纷自觉闭市。以至于蒋臣都心虚要暂缓印钞,唯有朱由检坚持一意孤行。
第二年,闯王率军打进北京,崇祯朝的宝钞复兴戛然而止。朱由检惨遭现实打脸,只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段子,便杀死妻女、自挂正北枝。
崇祯千古一挂让景山/煤山永载史册
那座寓意权力永恒的万岁山,由此成为明朝寿终正寝的露天坟场。清军占据北京,还将那棵歪脖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规定路过之人要下马步行。至于山上的寿皇殿,则成皇室成员亡故后的太平间。
另据《明季北略》等文献记载: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3700万锭,锭皆五伯两,折合185亿两白银。如此离谱的天文数字,很可能是来不及发行的宝钞数量,被讹传成海量银锭。这些宝钞的灰烬,最终飘荡在再度燃烧的紫禁城上空。
尽管“罪槐”不复存在仍有人怀念宝钞复兴的年代
讽刺的是,或许是生前杀死妻女的怨气太深。三百年后,一位曾演出过《娜拉出走》、设计过“汉服”、并喜爱旅游的女性主义者来百果园游玩。
由于觉得“罪槐”过于下头,怀疑是受孔二影响的山东毕业生把朱由检当祖宗供着。于是向相关负责人反馈,要求铲除这“封建主义的东西”。于是,今人所见的歪脖子树,不过后来移花接木的复刻产物。
景山/煤山奇观的老照片
事实上,无论百果园的土方工程,还是宝钞的金融魔术,本质都是将人作为消耗品的统治之术。前者用血肉堆砌虚假繁荣,后者用纸券透支国家信用。当永乐在百果园宴饮群臣,当崇祯在深宫批阅“捷报”,他们或都许忘一个基本道理:所有逃避价值创造的管控,终将被现实打脸。
这是煤山无煤的现实隐喻:自绝于百姓,则谣言四起;没有实体支撑的强权,不过是画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