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萧何的故事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充满了权谋与智慧的较量。公元前196年,陈豨率兵叛汉,联合韩信和匈奴大举起兵,挑战汉朝的统治。刘邦此时在前线亲自指挥,然而,在这一时局下,刘邦得到消息:有告密者称淮阴侯韩信打算趁刘邦远征,发动叛乱。长安的吕后得知消息后,内心十分焦虑,她深知韩信的心思,决定采取行动以防万一。
吕后想要亲自召见韩信,可又担心韩信早有戒心,若贸然前去,反而可能激起韩信的敌意。于是,她决定求助于萧何——一个曾经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的忠臣。萧何凭借着丰富的政治经验,迅速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派人伪装成前线的士兵,带着“捷报”穿越热闹的市集,前往宫中,宣布陈豨已经被斩杀,众臣都应前来朝贺。
为了使韩信放松警惕,萧何还亲自前往韩信府邸,向他转达“皇上已平定叛乱,百官前来朝贺,唯独韩将军未到,恐怕会引起怀疑。”萧何深知韩信的性格,他用这些话打消了韩信的疑虑。韩信信任萧何,于是决定随他一同前往宫中。然而,等到两人步入宫门,早已设下伏兵的吕后立即命人捉拿韩信,韩信未曾料到自己的一生竟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最终在长乐宫被杀。
刘邦收到韩信被杀的消息后大为高兴,随即提升萧何为相国,封五千户,还特意派遣了都尉和五百士兵保护他。萧何得到了如此重赏,宫中的官员和宾客纷纷带着厚礼前来祝贺,萧何的府邸一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宴会摆满了桌子,喜庆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府邸。
然而,就在这喜庆的时刻,萧何的门下突然来了一位名叫召平的门客,他披麻戴孝,身穿丧服,神情严肃,走进萧何府邸。见到此人,萧何怒不可遏,质问他:“你这是喝醉了,还是有事不清楚?”召平却毫不畏惧,直言道:“相国的祸事已经临近,我提前来为您吊丧!”
萧何满脸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召平将萧何带到后堂,低声解释道:“您看看,皇上给您派遣了都尉和五百士兵,您身为相国,掌握朝政,京师稳固,没有敌人攻打您,怎么会派这么多士兵守卫您?这一切,实际上是因为皇上对您心生疑虑,怕您与韩信一样,谋反篡位。”萧何听后大吃一惊,面色苍白,急忙问召平该如何应对。
召平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应对策略:“您应当放弃所有的封赏,将家中的财富用于支持前线的战争,并且派遣亲属前往前线参战。只有这样,皇上才能放下戒心。”萧何深知形势严峻,按照召平的建议开始行动。
第二天,萧何便在朝中宣布辞去所有封赏,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前线,支持战争的开展。当刘邦听闻此事后,果然表示十分高兴,并给予了更多的奖励。
然而,随着韩信、彭越等人先后被杀,英布也心生恐惧,开始起兵反叛。刘邦不得不再次亲自出征,萧何则继续留守京师,负责兵员和粮草的输送。每次萧何派遣军粮,刘邦都会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总是答道:“萧相国爱民如子,关心百姓,除了承办军需外,余下的时间都在安抚百姓。”刘邦听后并未做声,但此事使萧何心中充满了不安。
使者回到长安后,将刘邦的反应告诉了萧何。萧何便开始思索其中的含义,问起门客的看法。门客们给出了一个令萧何震惊的回答:“相国的局势已经危急,不久之后,您可能会遭遇满门抄斩的命运。”萧何心中更加焦虑,急忙问道原因。门客解释道:“您作为百官之首,深得百姓爱戴,但如今已经没有更多的封赏可以给予。您若利用民间的威望,可能会威胁到皇上的地位。为了避免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贱价购买百姓的田产,让百姓对您产生敌意,这样皇上才能放心。”
萧何听从了这个计策,开始购买大量百姓土地,迅速在百姓中树立起了不良的名声。百姓对他愤怒不已,公开辱骂他,而刘邦得知此事后,终于放下了戒心,萧何因此保全了性命。
萧何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危机,并最终得到善终,得益于他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借用“自污其名”这一策略,从而获得了刘邦的信任。他的智慧,令我们看到了古代权谋中的精妙与深刻。而这一策略,也正是古人用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