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是描述赵云长坂坡英勇事迹的诗句。然而,今天的主角并非赵云,而是另一位同样英勇的将领——陈到。虽然陈到的勇猛并不逊色于赵云,但他却始终未能像赵云那样享有广泛的声誉。陈到忠心耿耿,随刘备征战多年,却一直默默无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有一段评价专门提到了陈到:“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其中提到的两位蜀汉名将——赵云和陈到,分别被视为“征南”和“征西”的重将。与赵云一样,陈到的武勇和忠诚一直为人称道。然而,历史上对陈到的记载却极为稀少,尤其是在《三国志》中,几乎没有专门为他立传,而在《三国演义》这类广为流传的作品中更是完全没有提及他。这使得他成为三国历史上又一位被忽视的伟大将领。
陈到的事迹最为人所知,是通过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一封信。在信中,诸葛亮提到:“兄嫌白帝守军并非精悍强壮,陈到所统率的则是先帝帐下的白毦兵,白毦兵是西方的上等军队。如果您嫌白毦兵数量少,当遣还部分江州兵,为镇守白帝增添益处。”从中可以看出,陈到不仅是蜀汉的重臣,他所带领的白毦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谓“白毦兵”,是刘备麾下的近卫军,曾多次在关键时刻救刘备于危难之间。白毦兵的名称来源于“毦”,即用牛尾编织成的饰物,这不仅增加了这支部队的威武气势,还与刘备早年的经历息息相关。刘备早年贫困时曾自制草鞋,结毦的习惯也因此成为了这支军队的象征,代表了刘备对这支部队的特殊情感和重视。
白毦兵的成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勇士。陈到最初在汝南被刘备招募,成为刘备最忠诚的护卫,几乎可以说是刘备的“保镖”。他对刘备的忠诚无可挑剔,始终坚守在刘备身边。随着战事的变化,白毦兵的职能逐渐发生了转变。最初,白毦兵主要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但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内外威胁的增多,白毦兵的职能逐步扩大,不仅要保护刘备的安全,还要承担起监视官员和防范内乱的责任。然而,关于陈到和白毦兵的事迹,蜀汉的内部却鲜有人知,甚至很多人未曾听闻过他的名字。
在夷陵之战中,陈到和白毦兵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蜀军驻扎在白帝城附近的猿臂角,陈到带领七百名精锐白毦兵,手持二丈长矛,每人还配备雁翎刀,分为三队布阵。蜀兵阵中的长矛兵立在前方封锁道路,陈到则手持丈五水文枪,严厉地喊道:“吴贼,莫欺人太甚!”吴将朱才正值血气方刚,冲上前去,举月戟与陈到对抗。二人交战不过数回合,朱才便故作败退,引吴军随其进入丛丘道中。
陈到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出现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将他任命为永安都督,承担起镇守边疆的重任。刘备去世后,刘禅便基本不上战场,而这支由陈到统领的白毦兵也因此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转而与李严一同镇守永安。陈到的任命不仅体现了蜀汉政权对他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他“神秘”的威慑力。这一任命同时向东吴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蜀汉无意与东吴开战,因为陈到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先帝刘备的遗诏,维持边疆的安定。
永安位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陈到的领导下,这个重镇保持了安宁。在白毦兵的镇守下,永安无论是防守,还是与东吴的关系,都表现得相当稳固。陈到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直到他去世,才告一段落。陈到的历史地位或许未能像赵云那般显赫,但他所作出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成为蜀汉政权稳固的隐形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