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的李自成,那个时候在陕西米脂县的驿站里担任驿卒,负责的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两个驿站。无论酷暑还是严冬,他日复一日,奔波于乡间小道上,负担着那份艰辛的工作。年少的他,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梦想:只要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攒些许银两,娶妻生子,摆脱贫困,过上平凡而宁静的生活。然而,天命弄人,随着饥荒在各地蔓延,百姓愤怒四起,动荡的气息开始弥漫,李自成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本的一名普通驿卒,不得不被迫从原来的岗位上“下岗”,加入了反抗的洪流,成为了这一历史剧变中的一部分。
三十九岁那年,李自成来到了北京,带领着浩荡的大军,马蹄如雷,穿过广阔的原野,直抵京城承天门前。他的决心非常坚定,立志要为剿除明朝的腐朽政权,为百姓铲除长期笼罩的“霉气”,他举弓搭箭,直指承天门上的“牌匾”,一箭射中。那一瞬,李自成的名字如同雷鸣般响彻整个中国,他成为了人人皆知的“闯王”,彻底改变了三百年明朝的历史轨迹。
然而,命运的残酷也让李自成未曾预料到,那一时的巅峰竟然如此短暂。在接下来的短短42天里,李自成经历了从高峰跌入低谷的巨大命运转折。从1644年3月19日他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到4月30日他不得不撤离北京,整整42天的时光,见证了大顺政权的崛起与陨落。
刚开始,大顺军占领北京时,百姓们纷纷出来迎接,街头巷尾传颂着“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的口号。李自成凭借着这些宣扬自由、解放的口号,瞬间赢得了民众的热烈拥护,贫苦百姓视他为英雄,纷纷送上掌声与支持。他所推行的“均田免粮”政策尤为受百姓欢迎。所谓“均田”,就是把富裕官员和商人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而“免粮”则是减免百姓的赋税。这些惠民政策在百姓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使得李自成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甚至连北京的官绅地主也开始拍马奉承,争相讨好他。
然而,崇祯帝自缢后,许多原明朝官员选择了自尽,少数忠诚者坚守岗位,而大多数见大势已去,纷纷跑到大顺朝廷寻求庇护。李自成的心腹,大顺丞相牛金星曾遇见一位年老的大臣刘廷谏前来面试,看到他满头白发,牛金星调侃说:“公老矣,须白了。”然而刘廷谏却不慌不忙地回应:“若闯王肯用我,白发必变黑。”这番话既是自谦,也是他对李自成的忠诚。而除了这类愿意奉献的官员外,许多投降者也涌入大顺朝廷,形成了“衣冠介胄,叛降如云”的局面。
不过,李自成并未能妥善处理这些机会。他虽然打出了“均田免粮”的旗号,却未能有效管理投降的官员。占领北京后,他开始实施严苛的“追赃助饷”政策,从富裕的官绅地主手中强行征收财产,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财政困境。许多官绅地主本来希望从李自成手中获得保护,却未曾料到,自己成了这一政策的目标。大顺的“追赃”政策引发了广泛的反感,史书上记载:大顺进入广平府后,次日便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场面惨烈。这些举措虽然激起了广泛的不满,但历史却更多站在了官绅地主一方,对李自成的政策进行批评,忽视了他当初为百姓带来的“均田免粮”的惠政。
此外,李自成在军事上的失误,也为大顺政权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虽然他成功攻占了北京,并迅速占领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但他未能有效防守山海关,反而将这一战略要地交给了明朝旧将吴三桂镇守。吴三桂虽曾是大顺的盟友,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最终背叛了李自成。李自成由于兵力分散,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防守,结果在1644年,清军进攻山海关时,大顺军遭遇了吴三桂的叛变,激烈的战斗导致李自成的军队惨败,最终被迫撤退。
撤离北京后,李自成带领大军西撤,试图在山西重新集结力量,但未能抵挡住清军的追击。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大顺军逐渐陷入困境,李自成的军队失去了与清军对抗的优势,最终在西撤过程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据历史记载,李自成在1645年五月失踪,死因至今无确凿证据。关于他在湖北九宫山遇难的说法流传甚广,但也有不同版本,有的称他死于与民兵的冲突,有的说他误杀而死,还有人认为他在山庙中被误杀。许多年来,关于李自成死因的说法各不相同,甚至有传言称他在湘鄂交界的山区隐居,出家为僧,改名“奉天玉”,一直活到清朝的康熙年间。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李自成的死因,依旧是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李自成的命运,既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则永恒的传奇。尽管历史最终以“成王败寇”论英雄,但李自成的失败,最终让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名落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