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如果全力开发南方,静待中原局势变化的假设,实际意义并不大。毕竟,蜀汉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本就有限,即便不伐魏国,专注南方的扩展,比如征服越南、老挝等地,静待中原的动荡,蜀汉能够成功崛起的概率也不超过30%。要探讨这一点,首先得了解蜀汉为何在历史上要积极发动北伐战争,以及背后的深层动机。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掌控政权,导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天灾人祸不断。黄巾起义爆发,标志着乱世的开始,这个局面持续了接近百年。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的20万大军被孙刘联合打败,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州,从而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接着发生了219年荆州之战,关羽被孙吴所杀,蜀汉失去了荆州。再到夷陵之战,蜀汉遭遇了惨败,刘备死于病重。经过这几轮的惨烈战争后,魏、蜀、吴三国尽管各自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都元气大伤,社会急需恢复。在这种情况下,三国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势,争斗暂时停歇,开始聚焦国内经济的恢复与民生的改善。
刘备去世后,蜀汉的政权由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来接管。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通过一年的努力,迅速掌握了朝政,致力于恢复民生和发展经济。到225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了南中地区,成功收获了大量资源,并且通过征兵和当地士兵的招募,组成了蜀汉的“无当飞军”。然而,民生稍有恢复后,诸葛亮在228年带领大军出祁山,正式开始了对魏的战争——北伐。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如此急切地发动北伐呢?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蜀汉必须阻止曹魏进一步扩张,尽量缩小双方的差距。从黄巾起义开始,战争不断,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北方地区人口严重流失,许多地方几乎成了荒地。曹魏建立后,虽然受战乱影响最深,但它仍然占据了九州,国力和资源的恢复潜力巨大。蜀汉虽然地处南方,但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只有主动出击,才能避免曹魏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元气,逐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从一个比喻来看,就像在“星际争霸”中,如果你只有一个基地,而对手有九个基地,采矿的速度也远超你,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抢占对方的基地,尽早打击对手的扩展。这正是蜀汉在曹魏尚未恢复元气时,选择北伐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通过战争争夺领土,另一方面阻止魏国恢复国家秩序,削弱其潜力。
其次,诸葛亮深知,“天下有变,蜀汉才有机会”。他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若中原出现变局,蜀汉便可趁机复兴。进入三国时代后,曹魏逐渐恢复,民生安定,而蜀汉的内忧外患逐渐显现,北伐是诸葛亮为了寻找突围机会而采取的战略。主动出击,使得蜀汉可以在乱局中找到机会,尽可能削弱曹魏的国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第三,战争不仅仅是对外的策略,更是转移国内矛盾,凝聚力量的有效手段。蜀汉的内部势力复杂,刘备生前依靠其个人威望将各方势力团结起来。但随着刘备去世,各派系势力的矛盾开始浮现。诸葛亮深知,若不发动战争,国内矛盾将越来越难以调和。通过发动北伐,蜀汉能暂时平息内乱,所有精力和资源都聚焦于对外作战,减少了内部分裂的风险。同时,诸葛亮的权力也在战争中得到了更大的集中,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政治措施。
然而,为什么蜀汉最终没有全力开发南方呢?从历史来看,蜀汉并非没有尝试过开发南方,反而付出了巨大努力。早在214年,刘备便成功打败刘璋,占领了益州。刘备为确保后方稳定,加强了对南中地区的治理,然而,这种强制性统治却引发了南中的反抗。刘备死后,南中地区几乎全军反叛,给蜀汉带来极大的麻烦。诸葛亮虽然在225年亲自出征,平定南中,并且借助“七擒七纵”的策略打压了当地势力,但南中地区的稳定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此外,如果蜀汉继续进军越南、老挝等地,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局面。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恶劣,瘴气重重,原始森林广布,而且当地的族群文化根深蒂固,且与士家等本地豪强有着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即便蜀汉打下这些地方,也会面临长期的治理难题,更不可能像在中原那样轻松控制。
总之,蜀汉专注北伐、放弃南方的决策是极为现实且必要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伐不仅有助于扩大领土,还能有效削弱魏国的国力,给予蜀汉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如果过于分散精力开发南方,恐怕蜀汉的国运会更早地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