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2月,南宋灭亡,标志着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正式开始。元朝国号“大元”自1271年11月由忽必烈定立,持续至1368年。元朝的正式灭亡发生在1368年闰七月,元帝妥欢帖睦尔在北方的蒙古大草原上逃亡。随后的八月二日,明军攻入大都,宣告元朝的终结。那么,为什么忽必烈会选择“大元”作为国号?“大元”与大蒙古国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必须从元朝的起源谈起。
一、蒙古汗国的崛起与辉煌
追溯到五六世纪,位于今呼伦贝尔草原,东至嫩江,南至挑尔河,西至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广阔区域,居住着与东胡有着深厚渊源的室韦部落。到了七八世纪,室韦部落逐渐强盛,并且其中有一支名为“蒙兀室韦”的部落——这个名字即是“蒙古”一词的最早汉字表述。在历史文献中,“蒙古”一词有时也写作“萌古”、“朦骨”等变体。南宋时期,学者徐梦萃在其著作《三朝北盟会编》中首次记载了“蒙古”这一称呼,为“蒙古”一词的最早文献出处。到了元朝时期,“蒙古”这一称谓已被普遍接受,成为了该民族的正式名称。
蒙古语中的“蒙古”一词,本意为“鲁钝、孱弱”,最初只是一个小部落的名称。然而,随着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的首领铁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的多个游牧部落,并统一了这一地区。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的忽里勒台集会上,自封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帝国。此时的大蒙古帝国已经控制了广泛的领土,铁木真开始展开更加深入的扩张。随着蒙古骑兵不断征战,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日益扩展,铁木真也开始分封各汗国,以加强对广大领土的统治。
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继位,成为新的大汗。窝阔台去世后,大汗之位由蒙哥继承,蒙古帝国开始逐渐分裂为大汗国与三个主要的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各个汗国不再完全听命于大汗国。直到1271年,大汗国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并与其他汗国共同构成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二、大蒙古帝国的国号与“大元”国号
1. 也可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帝国的最初国号是“Yeke Mongghol Ulus”,意为“伟大的蒙古部落”,这一国号与蒙古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这是成吉思汗最早时期的国号,直到1246年,贵由汗(窝阔台的长子)在致罗马教皇的书信中正式称大蒙古国为“大蒙古帝国”,标志着“大蒙古国”成为了大蒙古帝国的官方国号。
2. 大蒙古国:根据《蒙史·耶律留哥传》的记载,蒙古帝国在1212年开始使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至南宋学者所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已普遍采用“大蒙古国”来指代蒙古帝国。因此,“大蒙古国”实际上是“也可蒙古兀鲁思”国号的演变。
3. 大朝:在大蒙古国的历史中,蒙古帝国有时也自称为“大朝”,这一称谓在汉人中广为流传。南宋使臣赵珙在《蒙鞑备录》中就将蒙古帝国称作“大朝”,这一称号也反映了蒙古帝国吸纳汉文化并融入其中的战略意图。
三、忽必烈为何要改国号为“大元”?
1271年,忽必烈在《建国号诏》上正式宣布“大元”为国号,废除了“大蒙古国”和“大朝”的旧称。那么,为什么忽必烈要做出这个决定呢?以下几个原因尤为重要:
1. 承接正统,彰显历史传承:在封建时代,改朝换代时帝王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国号来表明自己拥有天命和正统性。忽必烈显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希望通过选择“元”这一象征性国号来强调自己是继承成吉思汗的正统继承人。尤其是他的汉族宠臣刘秉忠和王恽曾建议他改国号,以稳定人心。
2. 巩固汉人支持,减少南宋抵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实际上是在南宋未完全灭亡之前就开始的。这一举措有助于团结汉人,减少南宋残余势力的抗拒,促使南宋人民顺利接受元朝的统治。不到八年,蒙古军便成功灭掉南宋,实现了统一。
3. 转变施政方针,推动国策变革:改国号为“元”,也意味着忽必烈开始推行新的治国策略。蒙古帝国的初期依靠骑兵扩张并“马上治天下”,但随着帝国的扩展,如何治理广阔的领土成为新挑战。忽必烈意识到,必须通过效仿宋朝的体制,采用汉法进行管理,才能确保元朝的长治久安。
四、“大元”国号的深层含义
“元”字在《易经》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易经》中的“元亨利贞”四德中,“元”代表着万物的本原和天地的起始,是宇宙的源头。因此,元朝选择这一国号,不仅象征着帝国的强大,还表达了对宇宙秩序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大元”这一名称也和早期的“大朝”和“大蒙古国”相呼应,具备历史的延续性。元朝的年号如“至元”和“元贞”也与《易经》中的“元亨利贞”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了“大元”这一国号的深厚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忽必烈改“大蒙古帝国”为“大元”的决定,是基于政治传承、文化融合及治理需要等多方面的考虑,使得这一新国号不仅代表着强大的元朝帝国,也体现了汉文化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