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国皇帝而言,最挂念的便是江山的稳固。他们在位期间,常常深信无人敢于反叛。然而,当他们去世后,他们的后代是否能够保住这片疆土,这便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在这个不安的时刻,与开国皇帝并肩作战并取得荣誉的功臣们反而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威胁,因此,历史上不少帝王选择了杀掉自己的功臣。刘邦就曾杀死韩信、彭越,逼反了英布、卢绾和韩王信。而朱元璋几乎屠戮了自己所有的开国元勋,不论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系统,还是以蓝玉为首的武将系统,皆遭受了惨痛的清洗。
与此不同的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们并没有选择杀戮功臣。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顺利登上了皇位。若从李渊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动手对付功臣,或许是因为他最大的功臣就是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父子情深难以割舍。那么李世民又为何不动手杀掉那些手中握有重兵的权臣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便是他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唐朝开国的最大功臣就是李世民自己。在军事才能方面,除了李靖和李勣能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外,其他文臣武将皆黯然失色。换句话说,即便有谁心怀不轨尝试谋反,那也是自不量力,根本没有能力与李世民抗衡。只要李世民在世,就没有必要去除掉功臣。
其次,时间也是站在李世民这边。虽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但他在世时年已老迈,去世之时蓝玉等手下还处于壮年。而李世民则大为不同,他在十八岁时便已在太原发起起义,三十岁时就已成为皇帝,甚至比他的文臣武将都年轻。在他提名凌烟阁上的功臣时,李孝恭、杜如晦、魏征、秦琼等人都已去世。当李世民走向人生终点时,早已没有多少老臣在世。
再者,李世民的儿子们同样卓越出众。客观来讲,李承乾、李治、李恪和李泰都是极为优秀的继承人,尤其是相较于刘邦的儿子刘盈那种软弱和朱元璋孙子朱允文的稚嫩,李世民的继承问题可谓不在话下。
而第四点,李唐打下江山时其实是绝对的领导核心。李阀本来就是关陇集团中的后裔,昔日隋朝的外戚,成为了唐国公。因此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他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资源,包括兵员、土地、粮食和人脉,而其余加入的文臣武将实际上都是为李唐王朝服务的,和刘邦的谋士萧何、英布的关系并不相同,朱元璋也不能完全和韩林儿比拟。
最后,李世民对于后代的托孤大臣十分安心。排在首位的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早年的密友,二人相互扶持数十载,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同时他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其忠诚度毫无疑问,始终处于朝臣的领袖地位。排在第二位的李勣,以忠义著称,李世民甚至使出先贬后升的手段来使李勣更感恩于李治。而排在第三位的褚遂良则堪称道德典范。
正因如此诸多强大的优势,李世民完全没有必要去杀掉自己的功臣。此外,李世民本人性情重情重义,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玄武门之变中与他携手共进的战友,李世民自然更希望能够形成一种君臣和睦的良性氛围。即便是侯君集反叛后,李世民对其的离去仍显伤感,流露出对曰:“为君不上凌烟阁”的感慨。由李世民所领衔的开唐功臣集团,始终能够保持君臣和谐的状态,几乎抚平了每个人的情绪,成为大唐盛世气象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