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建立了科举制度后,若想进入官场,几乎必须拥有一定的“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能够考中进士便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科举考试分为文科和武科,文有文试,武有武举。千百年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科举制一直是社会的主流。然而,科举制也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民众思想、限制社会流动的工具。
当然,部分低级官员通过捐款“买官”获得了职位,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很难步入朝堂的核心圈层。纵观清朝历史,汉族人若不依靠满蒙功勋,几乎无法在科举之外攀登至权力的顶峰。整个清朝历史上,除了那些满洲贵族,汉族人中只有三位以科举之外的途径走到极高的位置,他们分别是岳钟琪、李卫和左宗棠。
岳钟琪,出身武将世家,原本通过捐款成为候补知府,凭借卓越的武勋,最终升任陕甘总督、四川提督,并被封为三等威信公。李卫则来自极为富裕的家庭,通过捐资成为员外郎,但凭借其才能,最终得到雍正皇帝的青睐,逐步升职为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
然而,左宗棠的经历则更加传奇。他出生并非名门望族,家庭条件远不如那些动辄捐资百万的富豪。虽然早期也有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的打算,然而左宗棠在科举的路上屡屡受挫。连续三次在会试中落榜,心灰意冷的他决定放弃科举,转而通过结交名流来打开官场之路。无论是贺长龄、贺熙龄,还是当时权力鼎盛的林则徐,都对左宗棠赞不绝口。林则徐在临终时,更是亲自命令次子为左宗棠写下遗书,力荐他为国家栋梁。
如果按常理来看,即便左宗棠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想要进入朝堂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幸运的是,太平天国的爆发为他创造了机会。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局势危急,左宗棠在众人的鼓励下,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投身于保卫大清江山的行列。
在长沙保卫战中,左宗棠不畏炮火,勇敢地进入城中,立即开始整顿军务,指挥各项防御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成功地迫使太平军撤退,保住了长沙。此战后,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民间甚至流传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说法,许多权贵纷纷向皇帝推荐他。咸丰帝也开始对他产生浓厚兴趣。
到了1856年,左宗棠因成功帮助曾国藩夺回武昌,获得了兵部郎中的职务,正式迈入了清朝官场,成为了正五品的官员。此后,他随同曾国藩,先后征战多次,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在短短几年内,从湖南到浙江,再到闽浙总督,职位的晋升速度堪称惊人。
左宗棠不仅在军事上屡屡获得成功,还在政治上逐渐积累了巨大的权力。他不仅参与了太平天国的平定,还参与了平捻军、收复新疆等重要事件,成为清朝实权派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收复新疆一事上,左宗棠展现出了非凡的决策和执行能力。面对当时李鸿章等人建议放弃新疆的声音,左宗棠坚决不同意,最终成功收复了这片广袤的领土,捍卫了国家的疆土。
然而,即便如此显赫一生,左宗棠的晚年却充满了波折。在中法战争中,清朝海防不力,屡次被外敌凌辱。尽管左宗棠奉命督办海防,并一度挽救了战局,他依然与朝廷意见不合,特别是在李鸿章与他发生冲突之后,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李鸿章为了报复,利用亲信陷害了左宗棠的部下,最终导致了左宗棠的政治孤立。
尽管如此,左宗棠一生的成就依旧令人钦佩。他不仅参与了太平天国、捻军的平定,还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在新疆的收复战役中,凭借个人的智慧与勇气,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大业。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深深怀念这位民族英雄。左宗棠的历史地位,几乎无人能及,他的成就堪比古代卫青、霍去病的北逐匈奴,戚继光的灭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