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五年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年头,著名的豪杰孙策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刺杀,受了重伤,性命垂危。在这生死关头,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将自己的权位传给了年幼的弟弟孙权。这一选择不仅让他的重臣张昭和周瑜感到困惑,更让后人充满了疑问:孙策已经有了儿子,为何不将权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倾向于自己的弟弟呢?
首先,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正值东汉末年,正是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的乱世。孙策的儿子孙绍年仅十岁,尚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难以承担如此重任。而且,孙策身边虽然有几位辅佐大臣,但一个十岁的孩子很难控制那些极具权力欲望的权臣。更何况,江东地区是在孙策的征战下得以统一的,依旧存在着不少反对派势力。他们对孙策的统治心存不满,这样的话,年幼的继承人极可能在权臣的操控之下失去一切。为了避免祖辈事业的毁灭,孙策果断地选择了多次参与战斗的、已经具备了统治能力的孙权。
然而,孙策还有其他几位兄弟,为什么不考虑他们呢?孙策一共有四个弟弟,尤其是四弟孙匡备受宠爱,甚至有历史记载表明,孙策曾将父亲的爵位让给他。这种亲密关系使得人们不禁怀疑孙策为何不将权位传给这个弟弟。而三弟孙翊则性格与孙策极为相似,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孙权作为继承者,这让满朝文武都为之感到困惑与惊讶。
现在我们来看看孙权这个人。孙权一生的长相被描述为“方颐大口,目有精光”,这让他的父亲孙坚起初觉得这个儿子天资异禀,可能有贵人的命运。而善于看相的刘琬则称:“孙氏兄弟各有才智,但前途似乎不太乐观。唯有中弟,形貌奇特,骨骼结构有大贵之象,且年纪最长,命可能也较长,值得观察。”长大后的孙权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气质特征:紫色的胡须,身材比例上身长下身短,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根据《三国志·孙权传》的记载,在弥留之际,孙策对张昭等重臣言道:“如今国家动荡不安,吴、越众多,三江险固,足以决定胜负,诸君应好好看待我弟弟!”这不仅是对重臣们的一种叮嘱,也是孙策对孙权能力的信任。若以孙权的妖异相貌和孙策的明言相结合,自导致他在未来的权力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取得胜利,似乎是必然的结果。
当孙策在成功稳定朝臣后,他召来19岁的弟弟孙权,把会稽太守、讨逆将军以及吴侯的印绶交给了孙权,正言道:“统领江东众人,决战于两军之间,争夺天下,卿不如我;而若是推荐贤良之士,各自发挥所长,以保全江东,那我却不如卿。”这段话显示了孙策的深思熟虑,他知道如果要在两军中进行争斗,孙权的能力尚不及自己,但在治理和用人上,孙权却有更加出色的能力。
孙策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清醒与理智,准确识别出各位候选人的优缺点,这种眼光和决策能力要求的确非同一般。后来,孙权任用周瑜、鲁肃,并提拔陆逊等人才,进一步证明了孙策的选择是极为明智的,真正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为 孙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