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是康熙帝的三皇子爱新觉罗·胤祉。首先,我们需要摒弃电视剧中对他的偏见和误导。很多人认为老三胤祉在“九子夺嫡”中只是一个边缘人物,但事实上,他在这场历史大戏中举足轻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他那充满痛苦和无奈的一生。
在实际的清史中,胤祉并非一位普通的皇子。他是康熙所有皇子中,最早封郡王,也是最早封亲王的一位。可以说,胤祉在康熙晚年,绝对是皇位争夺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一、人生的起点
胤祉出生于康熙十六年,他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根据记载,胤祉自小就患有先天性的语言表达障碍,这对一位天生有文学才能的皇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雍正四年时,雍正曾以非常刻薄的方式嘲笑胤祉:“王口钝,著缮文具奏”,意思是说你说话实在太费劲,不如写奏折给我吧。当时胤祉已经五十多岁,还能被如此嘲笑,可见这个问题伴随了他一生。
然而,命运并没有完全关上他的一扇门。尽管有语言障碍,上天似乎偏爱胤祉,给予他其他方面的天赋和机会,帮助他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子。由于表达困难,胤祉从小便潜心于学习,且学习天赋极高。他不仅国学功底深厚,而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如今,我们在北京广济寺中还能看到他亲笔写的碑文。
胤祉的才能并不止于此。他不仅对天文、历法有所了解,还亲自参与了康熙朝在七个省份修建天文台的工作。电视剧中常常描绘胤祉为书生形象,但实际上,胤祉的武力值也同样不容小觑。当康熙带领皇子们出塞围猎时,胤祉的猎技堪比常年在军中服役的胤禔,是当时顶尖的猎手之一。
尽管胤祉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语言沟通上的困难,他早早意识到自己在皇位继承争夺中的局限。因此,胤祉并没有急于参与这场竞争,而是坚定地站在太子一方,忠于康熙,忠于太子。
二、错入的漩涡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胤祉原本并不打算参与夺嫡之争,但由于他卓越的才华,他依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深不见底的政治漩涡。
首先,康熙对胤祉的评价非常高,甚至亲自夸奖过他。举两个例子:在康熙三十二年时,曲阜的孔庙修复完工,胤祉作为文化水平最高的皇子,代表皇家前去祭孔。同行的还有实力强大的老四和老八。再如,在康熙三十五年,胤祉作为统领镶红旗的大营,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而老大胤禔则是前军统帅。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胤禔的作战策略,却详细记载了胤祉的军事行动方案,这也显示了胤祉在军事上的才能。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胤祉不仅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在军事方面也非常出色。若康熙朝在那时发生动荡,胤祉是否能成功登上皇位,未必能轻易判断。
在康熙三十七年,胤祉因军功被封为郡王,成为康熙唯一封王的两个皇子之一。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发生转折。第二年,康熙宠妃敏妃去世,胤祉在敏妃去世不到百天时剃发,以示哀悼,这一行为直接触犯了当时严格的丧礼制度。康熙因此非常震怒,立刻将胤祉的爵位从郡王降为贝勒。
这次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康熙一生非常重视孝道,而胤祉的这一行为深深得罪了年仅十三岁的十三阿哥——当时的十三阿哥将胤祉视为侮辱了他已故的母亲,因此对他心生怨恨,这也为胤祉在雍正朝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胤祉仍然有机会参与到夺嫡之争中。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明确表示不会再立胤礽,此时,胤祉作为年龄最大的皇子,且已封亲王,依然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选。此外,康熙晚年对胤祉的亲近也非常显著,《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晚年曾多次去胤祉家中吃饭,这也让胤祉在夺嫡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一线机会。
三、落幕前的挣扎
雍正即位后,胤祉的命运急转直下。雍正上台后的第一步便是削弱胤祉的权力。雍正先是封了老八、老十三为亲王,并任命他们为总理事务大臣,立即在爵位和行政职务上超过了胤祉。与此同时,雍正安排胤祉去守灵,基本上将其排除在新的政治核心之外。
更为糟糕的是,雍正还废除了胤祉的政治班底,将胤祉的编书团队全部撤换,陈梦雷等曾为胤祉效力的人员也被发配到远处。雍正还通过一场诈骗案,废除了胤祉长子弘晟的世子身份,这一切的打压让胤祉完全没有了翻身的余地。
雍正不仅在政治上打压胤祉,在言辞上也对其进行侮辱。比如在给老八定罪时,胤祉的折子中充满了卑微的态度,他在折子中写道:“臣未奏明实情,未尽竭诚之心,致使主子怀疑,乃是背离主子,忤逆上苍之人。”而雍正的回复则更加冷酷,先是含泪表示“赞赏”,接着又调侃道:“原本善于说谎与人”,并讥讽他“畅快之至,感激不尽”。
胤祉最终迎来了悲惨的结局。雍正八年,老十三突然去世,胤祉在葬礼上不仅表现得冷漠,还常常迟到早退,这进一步激怒了雍正。雍正痛斥胤祉的种种不敬,并要求宗人府为胤祉列出十大罪状,最终剥夺了胤祉的爵位。两年后,胤祉死于景山,结束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