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中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听说过朱元璋这位非常特别的皇帝。为什么说他特别呢?因为很多人觉得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朱元璋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小时候因为家里贫困,没得吃,曾去做和尚,甚至上街乞讨。但最终,竟然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了皇帝。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朱元璋与寺庙的故事。
回到朱元璋年轻时做和尚的那个寺庙,他到底是否想要拜佛呢?面对这个难题,机智的方丈是如何化解的呢?我们马上就来揭晓。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提到过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传奇。从一个捧着破饭碗的贫苦少年,到身穿黄袍的帝王。问题是,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成功真的是依靠天赋和运气吗?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在起义之前,朱元璋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为了能吃上一顿饭,他曾去寺庙做和尚。
朱元璋刚到皇觉寺的时候年纪还很小。因为他看起来非常老实,皇觉寺的方丈特别喜欢他。看到朱元璋还在长身体,方丈觉得他年纪小,就只让他吃饭,不需要做什么重活。等到朱元璋长大了一些,才开始让他跟其他僧人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劳动。
或许是天命注定,朱元璋在寺庙里工作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他不仅办事效率高,做得也非常好,而且头脑灵活,经常能想出一些新点子。皇觉寺的方丈对他越来越喜爱,但这也让其他僧人开始嫉妒他。
于是,其他僧人开始找机会刁难朱元璋。每次和他一起做事,大家都会故意为难他。甚至有时候,在寺庙没有足够食物的时候,大家就让朱元璋去外面乞讨。如果他没讨到足够的饭食,其他僧人就会联合起来打他。
看到朱元璋在寺庙里越来越艰难,方丈决定把他赶出去,希望他能在外面闯出一番事业。
听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朱元璋为什么会去寺庙呢?他不是应该有家人吗?
这一切,要从元朝末年的一场旱灾和瘟疫说起。朱元璋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康,兄弟三人。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也能吃得饱,生活过得还算安稳。朱元璋的父母是给地主家耕田的农民,大哥能自食其力,二哥也早早地娶妻入赘,过得也不错。
然而,元朝末年的灾荒和瘟疫彻底摧毁了朱元璋的家庭。父母、大哥都在灾难中去世,年幼的朱元璋抱着父母的尸体痛哭流涕。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元璋的二哥匆匆赶回来,两兄弟决定为父母和大哥找个地方安葬。
但作为普通农民的他们,哪里能有自己的土地呢?于是他们找到了地主,希望能在他家曾种过一辈子地的基础上,分一块土地给他们。经过再三请求,终于得到了地主的同意。于是,朱元璋和二哥就将父母和大哥埋葬了。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埋葬的那天下起了大雨,雨水将朱元璋父母的尸体冲下了山坡。年幼的朱元璋无助地哭泣,这一幕他一生都未能释怀。
父母安葬后,朱元璋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街坊邻居提议他可以去寺庙,那里或许能有吃有喝。朱元璋听后,便决定去寺庙看看,这也就是他后来去做和尚的原因。
刚开始,朱元璋在寺庙里生活得还不错,衣食无忧。但后来,他被寺庙赶了出去。那时的朱元璋,只得开始了乞讨生涯,拿着破旧的饭碗,沿街讨饭,整整三年。
这三年,朱元璋走过了许多地方,经历了无数的冷眼与打压。在这三年的艰难日子里,朱元璋看清了社会的冷酷。有些人不仅不帮他,甚至还会踢他一脚。慢慢地,朱元璋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少年,变得越来越有想法、有抱负,也开始变得冷酷无情。
长时间的压迫让他内心燃起了反抗的火种。当年,他的朋友汤和邀请他参加起义,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果断,朱元璋成功地夺得了皇位,建立了明朝。
回想起自己的过去,朱元璋常常会想到曾经的皇觉寺。一天,他回到皇觉寺,站在佛像前,心中感慨万千。他随口问方丈:“如今我已经是皇帝了,是否还需要跪拜佛祖?”
这个问题对方丈来说很棘手。若跪拜,可能会得罪皇帝;若不跪,又违背了佛教的教义。看着朱元璋眼中复杂的神色,方丈机智地回答道:“今世佛不跪,过去佛已跪。”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转身离开了寺庙。面对佛祖,跪与不跪,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愿。朱元璋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找到寺庙的把柄,对曾经欺负过他的僧人进行报复。
幸好,方丈用巧妙的回答化解了这场危机,不然,朱元璋真的可能会给寺庙带来灭顶之灾。
朱元璋虽然身为皇帝,但性格极为残酷。他的暴戾与果决,一方面来源于他早年的痛苦经历,另一方面也与他在起义时期需要用极手段掌权密切相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单纯善良的人又怎么能成功建立自己的帝国呢?
方丈的机智回答,保住了皇觉寺,而朱元璋则凭借自己的狠劲和智慧,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明朝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