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蒋介石任命宋希濂担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指示他指挥十万国民党残兵驻守鄂西,试图在劣势中作最后的挣扎。然而,宋希濂站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国土上,内心早已失去了希望。他无奈地自问:“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
尽管心中绝望,宋希濂依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立即召集手下将领开会,共同商讨能挽回败局的计策。经过一番讨论,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或许能扭转乾坤的方案。宋希濂确信这项计划天衣无缝,但为了说服蒋介石,他必须找到可靠的支持者。于是,他决定求助于当时驻守汉中的胡宗南。
此时的胡宗南已经从西北的抗战中退场,驻守汉中与解放军对峙,他手下的40万大军仍是蒋介石最后的一张王牌。8月11日下午,宋希濂亲赴胡宗南的司令部,与其短暂寒暄之后,宋希濂直言不讳:“你知道陈明仁和程潜在湖南的起义吗?你现在准备继续抵抗共军,还是寻求其他方式解决?”
胡宗南误以为宋希濂要劝他投降,愤怒地回应道。宋希濂赶紧解释道:“你误会我了,我的意思是保存实力,避免与共军正面交锋,待时而动,待东山再起。”
胡宗南听后,终于松了口气,叹了一口气说道:“校长让我守住川北的门户,如果共军发动强攻,我们军队必然会再次失利。虽然我有保存实力的想法,但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策。”听到这里,宋希濂迅速分析了胡宗南的想法,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稍微调整了一下姿势,开口说道:“趁着共军未对西南展开大规模进攻,我们可以将主力部队转移到滇缅边境。”这一大胆的提议让胡宗南愣住了,眼中透露出惊讶和疑虑。宋希濂见状,立即详细阐述了计划的步骤:第一步是向川南和西康进军,建立防守基地;第二步将军队移至滇西地区;最后,在解放军进攻时,将部队撤至缅甸,并在滇缅边境留下防守力量。
胡宗南听完后立即表示赞同,并承诺全力支持该计划。然而,宋希濂却显得有些忧虑。他坦言,这个计划的最大难点并不在于军事转移本身,而是如何说服蒋介石同意。蒋介石一直坚持要死守西南,这才是最大障碍。
胡宗南并不担心,他满怀信心地对宋希濂说:“校长很快会来到重庆召开军事会议,我们只要竭力劝说,我相信他会同意我们的计划。”看到胡宗南信心满满,宋希濂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两人决定一起详细商讨实施细节,并设法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两人商谈至凌晨三点,胡宗南笑着送走了宋希濂,两人都怀揣希望,期待着能为国民党军队找到一条生路。
8月24日,蒋介石抵达重庆,发表了动员抵抗解放军的演讲。第二天,宋希濂奉命前往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工作。汇报结束时,宋希濂低落地表示,鄂西很难再守住,他还未来得及表达自己的担忧,蒋介石便打断了他的话,严厉训斥道:“军队的士气,取决于什么?就是你们这些高级将领的信心和行动!你要回去告诉他们,要有战胜共党的信心……”
蒋介石训斥完后,气氛顿时陷入了沉默。趁此机会,宋希濂决定提出自己准备已久的计划,并小心地观察蒋介石的反应。然而,蒋介石并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反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驻守鄂西吗?因为鄂西是四川的门户,守住它,我们就能保住四川。而四川物产丰富,民众众多,保住四川就等于保住了未来的希望。”
宋希濂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蒋介石根本不给他机会,他坚决表示,“四川不能放弃。”面对蒋介石的坚持,宋希濂并未放弃,他决定等待胡宗南的到来,再联手劝说蒋介石。
8月26日,胡宗南飞抵重庆,宋希濂立即向他汇报与蒋介石的会谈结果。胡宗南安慰宋希濂放宽心,两人决定再度力谏蒋介石。两天后,他们一同见到了蒋介石,提出了原定的计划。但蒋介石依旧拒绝,两人情急之下,情感崩溃,哭着劝蒋介石先保存实力,再图将来与解放军决战。
蒋介石看到两人如此激动,心中火气上涌,严厉地说道:“你们讲完了吗?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应该服从我的命令!我信得过你们,至于你们的计划,不必再说了。” 9月3日,蒋介石命令宋希濂返回鄂西,临行时,特意对他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宋希濂心情低落,行进中心事重重,他私下对亲信表示:“校长不同意我保存实力的计划,要我坚守鄂西,但这条路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返回鄂西后,宋希濂仅仅做了象征性的反攻,便遭遇惨败。10月初,解放军发起猛烈进攻,宋希濂抵挡不住,被迫向西逃窜。经过一个半月的逃亡,解放军终于在大渡河附近将其围捕,宋希濂就此被俘。
1954年6月,宋希濂被转至功德林监狱,1959年获得特赦,随后成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在晚年撰写回忆录《宋希濂的自述》时,他提到过那一计划,并写道:“如果当时蒋介石同意这个计划,国民党军队能够保存实力,在未来得到美国援助后发起反攻,那时的结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