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这无疑是自然给予的珍贵资源。正因为如此,广袤的海岸线常常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由于当时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力量悬殊,海岸线逐渐成为外国列强眼中的肥肉,纷纷前来争夺。清朝的衰弱,导致这些重要地区的防卫漏洞逐步被外敌所利用。
例如,1841年,英国通过武力占领香港,紧接着1897年,德国夺取了青岛,1899年,法国也趁机侵占了广州湾(即今天的湛江)。除此之外,辽东半岛上的旅大,更是列强们心心念念的目标,尤其是日俄两国。地理上,旅大距离这两国都非常近,并且这里的港口是天然的良港,四季不冻,可以作为海军基地,还能发展国际贸易。因此,旅大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仅是地理上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风雨飘摇的象征之一。
自1858年起,沙俄便开始了蚕食中国东北的行动。最初,沙俄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外东北,面积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由于康熙时期的禁关令,外东北地区长期人口稀少,这给沙俄提供了可趁之机。从1847年起,沙俄便开始派遣探险队进入该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们发现当地的城镇非常稀少,除了几乎散布在各地的少数原住民村落,几乎没有成规模的聚居地。因此,沙俄从这一年开始,加大了对外东北的军事渗透,并在1858年已在黑龙江以北建立了大量的军营。
当时,中国的黑龙江将军奕山面临沙俄压力,谈判桌上的对抗局面逐渐浮现。沙俄满怀信心地找奕山谈判,谈判结果是签订了《瑷珲条约》,此时沙俄已占据了外东北那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切,清廷深感痛惜,意识到禁关令的危害,终于从1860年起逐渐放宽对东北的管制,允许大量关内农民涌入东北,这为东北的人口增加和防线加强提供了支持。
若没有“闯关东”的迁徙潮,东北的命运或许与外东北相差无几。然而,在1900年时,东北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000万。沙俄的侵略进程并未就此停止,相反,他们更贪婪地盯上了东北的辽东半岛,而旅大作为该半岛的天然良港,则更是成为沙俄争夺的焦点。尽管沙俄拥有海参崴等港口,但每年仍有四个月被冰封,而旅大的港口则四季常开,显然更具战略价值。
1896年,沙俄与清廷签订了《中俄密约》,进一步加深了对东北的控制。1897年12月,沙俄以援助清朝对抗德国为名,强行占领了旅大,并且在1900年,趁着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沙俄出兵17万,迅速击败东北的清军,占领了东北80多万平方公里。至此,整个东北几乎全都陷入沙俄的控制。
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1905年日俄战争前,沙俄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撤离了东北,并将其在旅大的权益交给了日本。沙俄的占领从1897年持续到1905年,历时近7年。与此对应的是,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提出将辽东半岛割让给他们,清廷对此坚决反对。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势力强大,但面对三国(沙俄、法国、德国)联合干涉,最终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转而接受了清廷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清朝因此开始向沙俄示好,尽管沙俄的真正意图是占领辽东半岛。在1897年,沙俄以占领辽东半岛为起点,迅速实施了一系列扩张行为,直至1900年公然占领整个东北,进一步扩大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在面对沙俄的威胁时,日本最终决定采取武力应对,这便导致了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日俄战争历时一年多,最终沙俄惨败,损失惨重,撤出了辽东半岛和东北,并将其控制权交给了日本。日本凭借在旅大的军事基地进一步巩固了对东北的控制,随后逐步扩大其在东北的影响力,为之后的侵华战争铺路。
1931年,日本开始侵占东北,至1937年全面侵华。直到1945年,战败后的日本才最终退出了东北和辽东半岛。在此期间,旅大长达40年时间被日本占领。日本在占领期间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工业基地,并大量迁移本国人口,几乎将此地视为其殖民地。尤其是在抗战后期,日本在东北部署了60多万关东军,以求死守东北。
美国对日本在东北的部署表示极大担忧,为此美国主动联系苏联,希望苏联对日宣战。苏联借机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将旅顺大连交给苏联,作为其海军基地与国际港口等。最终,美国在1945年同意了苏联的要求,斯大林迅速宣布对日宣战,仅在几天内就改变了战争局势,迫使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自此,旅顺大连最终回归祖国,并于1955年正式交还给中国。这一历史过程让人不禁感叹,经过了长达57年的殖民统治,旅大这座城市最终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和外交智慧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