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极具风采与情感的皇帝,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与曲折。年少时,他对武惠妃的宠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尽管她从未能得到皇后的名分,但他为她几乎付出了所有。武惠妃因此产生了更深的野心,她的手段残忍,最终不仅害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也为自己带来了悲惨的结局,死于惊恐之中。
然而,武惠妃的死并没有让李隆基停止对美人儿的追求。悲痛的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了杨玉环,经过七年的时间,杨玉环从寿王妃晋升为杨贵妃,而这段期间,李隆基的宠爱几乎让后宫的其他嫔妃黯然失色。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从沉溺于奢华温柔乡的生活中被迫脱身,带着一股狼狈和无奈,逃往蜀地。在途中,他在马嵬坡遭遇了杨贵妃的惨死。无奈之下,李隆基被迫命令杨贵妃自尽,而自己也不得不辞去帝位,成为了太上皇。
尽管武惠妃与杨贵妃都深刻地影响了李隆基的一生,但在他人生的最艰难时刻,还有一位默默陪伴他的女人——王皇后。王皇后与李隆基的关系始于他们年轻时。王皇后出自同州,父亲是同州参军王仁皎,虽说她的家世不如李隆基显赫,但两人婚姻的结缘似乎是在武周时期。当时的李隆基,虽然身为皇帝武则天的孙子,但他在母亲武则天的掌权下,仕途十分艰难,根本无法独立建立自己的基业。即便如此,王皇后一直默默支持着他,两人的婚姻无疑为李隆基后来的成功提供了支持。
在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李隆基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之后还兼任潞州别驾,并在潞州生活了近两年。到710年返回京城后,他又留了下来。此时,唐中宗突然驾崩,韦后图谋篡权,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成功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人,并最终促使父亲李旦登基。这场政变中,王皇后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旧唐书》中曾记载:“上将起事,颇预密谋,赞成大业。”这表明,王皇后并非一位只是待在后宫的温婉妻子,她在此事件中的参与与智谋,展现了她非凡的胆略与智慧。
此外,王皇后在唐睿宗时期的先天政变中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与长孙皇后有相似之处,长孙皇后出身将门,13岁嫁给李世民,成了他的贤内助。而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不仅没有躲避,而是积极参与其中,鼓励李世民与将士们同仇敌忾。正如《旧唐书》所写:“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王皇后同样没有在丈夫危难时刻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支持,使得李隆基也能在危机中稳住局面。
王皇后的卓越之处在于她与丈夫李隆基共同经历了从风雨飘摇到帝王高位的艰辛岁月,作为丈夫的左膀右臂,她始终陪伴在李隆基身边。然而,随着李隆基的权势越来越大,后宫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王皇后逐渐失去了李隆基的宠爱,尤其是在没有儿嗣的情况下,她与后宫的其他妃子相比,显得尤为脆弱。虽然李隆基一度深深爱恋武惠妃,武惠妃凭借其出色的容貌、乖巧的性格以及武家背景,得到了李隆基几乎所有的宠爱。
武惠妃的孩子不断,尤其是她为李隆基生下了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而王皇后却始终未能怀上子嗣。即使李隆基对武惠妃再宠爱,王皇后始终无法消除她内心的危机感。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子嗣且缺乏宠爱,武惠妃的存在无疑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李隆基一度有意废后,而王皇后则在内心深处逐渐感受到李隆基即将放弃她的危险。尤其在722年,李隆基与秘书监姜皎私下商讨废后的事宜,结果泄露了消息,姜皎因此被流放并死于途中,王皇后因这一事件深感恐惧。
她无奈向李隆基诉说:“陛下难道忘了阿忠脱下衣服换来一斗面粉,给您做生日汤饼吗?”这句话显然是她在提起当年李隆基尚未称帝时,自己家庭的帮助与扶持。在李隆基最困难的时期,正是王皇后与她的家族鼎力相助,才让他度过了艰难的日子。李隆基听后内心动容,暂时放下了废后的想法。然而,王皇后心里清楚,这种暂时的宽容并不会改变她最终的命运。
王守一深知王皇后一旦被废除,王家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他不惜施展一些非常手段,利用僧人制作符咒,祈求王皇后能够怀上子嗣。但这种举动却让李隆基大为震怒,他无法容忍这种违背礼法的行为。在724年7月22日,李隆基终于决定废除王皇后,并将其降为庶人。王守一因此被赐死,王皇后被迫迁居别宫,并在三个月后去世,年约四十。
王皇后生前待人温和,宫中人都怀念她的善良,而李隆基也为废后之事深感后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悔恼渐渐消失,最终只是留在记忆中。王皇后临终时,她的悲剧性命运和曾经的扶持都被人们铭记。王皇后去世后,李隆基甚至为她写下了悲切的《翠羽帐赋》:
翠羽飘摇陨晓风,何时吉梦叶罴熊。
脱将半臂共汤饼,泣请三郎念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