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黄河中游的合阳,曾深藏着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农人的锄头不经意间叩响了《曹全碑》,让这尊沉睡千年的汉隶神品重见天日。它,并非只是一块冰冷的石碑,而是东汉末年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更是黄河文化孕育出的文化徽章。
《曹全碑》,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
石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碑高约2.53米,宽约1.23米,碑身两面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共计1165字。此碑于明万历初年在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明代末年碑石断裂,清康熙壬子年后又有缺字,1956年移立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曹全碑》记录了曹全的生平事迹及其治理郃阳的政绩,为研究东汉末年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曹全碑
曹全历任郡吏,凉州治中、别驾,东汉建宁二年(169年)被举为孝廉,任西域戊部司马。时逢西域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叛汉不贡。曹全奉旨征讨,“攻城野战,若涌泉”,终将和德王“面缚归死”,缴获贡钱二百万悉归官府。之后,曹全又被举为孝廉,官拜酒泉福禄长,后任右扶风槐里令。黄巾起义爆发后,曹全临危受命,授任郃阳令。
碑文记载,早在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黄河水患引发郃阳境内白茅谷水害,致使城池倾颓二百年,百姓流离失所。“遭白茅谷水害,退于戊亥闲,兴造城郭……”碑刻上的寥寥数语却如惊雷穿云,既藏着洪水成灾的疮痍,更刻下曹全心系百姓的担当。而这桩为民壮举,在《后汉书》等典籍中竟无迹可寻。幸有这方千年碑刻留存原始记录,不仅还原了曹全治政的实绩,更填补了地方史志中水利与民生的重要空白。
合阳县曹全书苑
更令人惊叹的是,碑文还揭示了一段被历史尘埃湮没的民间风云:黄巾起义战火波及合阳。县民郭家聚众响应,揭竿而起,声势震动州府。这些鲜活的记载,是权威史书从未呈现过的画面,为东汉末年陕西地区的剧烈社会动荡提供了全新的佐证。
这些记载并非“恭维”之词,而是合阳百姓对父母官曹全的真心感念。这份跨越千年的敬意,正是《曹全碑》能在这片土地被精心镌刻、妥善留存至今的缘由。
《曹全碑》一经出土,便如明珠闪耀世间,令无数书法家为之倾倒。其书法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独具一格,被誉为“汉隶第一秀”,是东汉隶书成熟期的巅峰之作。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赞誉“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称其为“汉石中之宝也”。清代学者万经评价它“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它与《孔廟碑》“皆以风神逸宕胜”。
《曹全碑》卓绝之处,首先在于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它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最为完整、字迹最为清晰的碑刻之一。碑石字口锋芒犹如新发于硎,拓本墨色分明,笔画纤毫毕现,为后人提供了窥探汉隶奥秘的绝佳途径。
曹全碑拓片
碑文仿佛一座汉代隶书的宝库,让习书者能够尽览汉隶的千姿百态。笔法上,深得小篆与大篆书体的篆籀遗意,线条圆融遒劲如精金屈铁。中锋行笔,温润中蕴含韧劲,恰似黄河暗流,柔中带刚。其笔画之精微多变,堪称汉隶的“教科书”。点画灵动如珠,横波舒展似云,波挑与波磔的运用臻于完美之境,相同的笔画在不同字中又随势生变,毫无刻板之嫌。
《曹全碑》结构之美,更是达到了动静相宜的化境。字形扁方舒展,取势宽博,犹如大鹏垂天之翼。笔画之间收放自如,高低穿插,宽窄错落,相互顾盼,充满情致。其最独树一帜的地方,在于巧妙运用悬针笔法,笔断而意连,如同轻云薄雾,空灵飘逸。字势上紧下松,亭亭玉立,恰似黄河岸边迎风舒展的绿柳,质朴中蕴含着难以言说的风情。无怪乎后人赞誉它如同“翩翩起舞之仙女,飘然欲飞”,将汉隶的神韵推向了极致。
在东秦大地这片文化厚土上,《曹全碑》早已超越文物本身,化作一方水土的灵魂图腾。
以笔墨传递,重塑汉隶之美。渭南文脉深厚,自古翰墨飘香。北宋,雷氏三代(雷德骧、雷简夫、雷学谦)名重一时。明代,孙丕扬书法亦享誉朝野。明末清初,王又旦、康乃心、张大有各领风骚。“铁血校长”党晴梵书法熔碑帖于一炉,自成风貌。当代,雷珍民书法既承颜筋柳骨,又纳篆隶古意,被誉为陕西书法界德艺双馨的旗帜性人物;渭南书法名家薛小虎融合颜体、柳体及舒体特点,形成雄沉有力兼具灵动飘逸风格,被贾平凹誉为“书法雄沉有力,具西北秦人之风”。王德荣取法《曹全碑》及诸碑刻,终生临池,终成一家风骨。马河声苦研《曹全碑》笔法,墨海精进,造诣非凡。一代代书法家如同璀璨星辰,共同构成了渭南书法传承的壮丽星河,《曹全碑》的精魂在他们笔端流淌、演化、重生。
书法名家齐聚一堂展技艺
以翰墨育人,焕发传统新生。《曹全碑》所承载的曹全勤政爱民、尚贤重德、兴学重教的执政主张,早已融入了渭南的文化根脉。通过“绿色渭南,人文园林”创建活动,在公园、街头等公共场所石刻本土文化诗词楹联。打造“墨香校园”,以书法励志,以翰墨育人。承办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倡议华夏儿女以笔为舟,让书写成日常,做传统守护者。在学堂,稚子们初次执起毛笔,铺开泛黄的字帖,文化的根须从童年便深深扎入传统文化的沃土。此时此刻,《曹全碑》已超越了古碑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感召,一种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
合阳县凤凰路小学规范学生书写
以碑石为媒,厚植文化沃土。在《曹全碑》深深浸润的东秦大地上,金石碑帖文化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曹全碑》书法协会的成立,点燃了传承的火焰,各类书法团体蓬勃发展,爱好者队伍日益壮大,书画人才辈出。每到重大节庆或文化活动,只见书法家们饱蘸浓墨,在长卷上挥洒汉隶的雍容气度。那字里行间,分明有着《曹全碑》的千年灵气在流淌。石碑静立于展馆柔光之下,无声地述说着一方水土与其杰出儿女之间相互成就的古老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石碑沉默,字迹却如河流般诉说千年。《曹全碑》如同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勤政重教的曹全与今日尊崇文脉的东秦百姓,亦贯通了书法殿堂里的精妙与乡土间蓬勃的生机。碑石有尽,墨韵无穷。在渭南这片厚土上,《曹全碑》的故事与文化生命力,仍在持续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渭南宣传
编辑/校对:渭南文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