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赖传珠告别山东,前往东北开展工作。这种跨战区调动在当时极为罕见,因为山东作为重要战场,人员调动非常谨慎。赖传珠为何如此坚持要到东北一线?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赖传珠出身于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资历不容小觑。抗日战争期间,他从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担任参谋处长。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重新组建,赖传珠被提拔为参谋长,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和组织才能。
1945年11月,赖传珠奉命组建远征军,目标是挺进东北。远征军由叶飞任司令,赖传珠担任政委,谭启龙为副政委,贺敏学任参谋长,统率三个旅:第一旅是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曾由叶飞领导;第二旅由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组成;第三旅则是原泽东游击队,三支部队融合,实力不俗。
在第一纵队正式成立之前,赖传珠便向上级坚决申请前往东北。他深知,东北当时还是一片战略真空,敌我双方都在抢占先机,急需壮大力量。然而东北地区缺少群众基础和稳固根据地,远比关内老根据地艰难。赖传珠渴望投身这一“前线”,从战略角度看,东北是战局的关键所在。原本上级计划向南扩展、防御北方,但决策调整后,东北成为进攻主战场,战斗频繁,而关内则因和平谈判多次停战,战事相对平静。
第一纵队成立后,赖传珠由原来的军事干部转任政工干部,这也是他长期以来的专长。部队计划通过陇海铁路,进入山东滨海地区,再由龙口渡海抵达营口。然而到了12月,敌军先后控制了山海关和营口等重要交通枢纽,阻断了海陆通道,致使赖传珠的部队滞留山东,原计划经陆路北上的杨得志纵队也被迫停留在晋察冀军区。随后,第一纵队归入山东野战军序列,编号为山野第一纵队。
部队在山东扎根,开始适应这里的环境和饮食习惯。南方士兵对北方的气候和饮食极不习惯,饮食差异尤为明显:南方士兵习惯吃大米饭,而北方则多食用小米和大葱卷饼,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在军队日常生活中带来了不少挑战。战斗方面,全面冲突尚未爆发,相比东北相对安定,山东主要任务是清剿残存的日伪军和顽固军队。虽然日军在8月份正式投降,但部分驻守华丰的部队拒绝投降,必须采取军事行动逼迫其投降。同时,蒋介石的正规军频繁调动,争夺战略要地,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
1946年5月,蒋介石拒绝东北停战协议,东北地区围绕四平展开激烈争夺战。5月17日,赖传珠向上级发出电报表态:如果第一纵队不能前往东北,他本人也将坚决赴东北参加军事工作。当时山东部队主要负责清剿顽军和伪军,国军则派代表赴临沂寻求谈判,试图缓兵之计,然而关内大规模战事何时爆发尚不明确。
上级对赖传珠的请求最初没有立即回应。直到8月,他在与张云逸等领导见面时,再次提出前往东北的愿望。军区领导希望他留守山东,华东局会议决定“暂不调动”,但表示未来有可能调整。与此同时,随着全面内战爆发,山东战斗激烈,华中地区由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也如火如荼地进行。
约十天后,赖传珠再次向军区饶政委发电,坚持要求赴东北。终于在9月6日,上级正式批准他的调动,叶飞兼任政委,他则完成工作交接,分别与副政委、副参谋长、旅长等干部详细说明原因。9月17日,赖传珠启程,搭乘海路抵达安东,见到了南满军区负责人萧华等人,随后又会见了陈云、莫文骅、聂鹤亭、李富春、萧劲光等多位老领导和战友。
最初,赖传珠本想去西满工作,但被安排到东满军区担任副司令,军区司令为周保中。东满军区工作一段时间后,成立了独立师,他兼任师长。赖传珠早年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从事政治工作,缺乏独立军事指挥经验。抗战期间,他虽然是参谋长,但主要负责司令部筹划,军事行动多由指挥员执行。解放战争时,他继续从事政治工作,军事指挥权在他人手中。因而他渴望在军事指挥岗位锻炼自己,多次要求到东北担任军事任务。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被任命为独立师师长。
在独立师师长职位任职三个月后,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领导班子调整,洪学智调任司令,赖传珠被调为政委,后来又回到纵队政委岗位。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他晋升为第十五兵团政委,率部挺进中南。
赖传珠离开山东不久,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开始联合作战,发动宿北战役并取得显著胜利。1947年初,两大野战军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接连发起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役。或许赖传珠当时未曾预料,两支部队最终会合并,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