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为皇太孙朱允炆留下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他们的结局如何?
创始人
2025-09-23 16:03:01
0

精细的长文创作季

洪武二十五年,38岁的太子朱标不幸暴毙,令朱元璋的政治布局瞬间陷入混乱。自从嫡长子朱标出生以来,朱元璋便对其倾注厚望。朱标被正式封为太子后,朱元璋更是按照皇帝的标准进行培养。在朱标喜结良缘后,朱元璋逐渐将权力下放给他,促使朱标成为历朝历代权力最大的太子之一。为了确保朱标能够稳坐皇位,朱元璋甚至发动了胡惟庸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并清洗了一大批开国功臣。

然而,朱标的去世迫使朱元璋在马不停蹄中重新审视未来继承人的选择。尽管他还有二十多个儿子,最终还是决定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确保在自己千年后能接班。为了保证朱允炆的地位稳固,朱元璋又发动了蓝玉案,牵连了约一万五千人被处决。在朱元璋去世之前,还为朱允炆寻找了三位能出色治理国家的贤臣。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最终可以安心合上双眼,将皇位传给他的皇太孙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后,确实极为依仗着祖父所留下的三位人才,与他们商讨朝政大计。然而,即便身边有这样的智囊团,朱允炆终究还是在权力的风波中钟失马失,惨遭大火吞噬,失去了皇位。1402年,朱棣攻破了南京城,代替侄子朱允炆称帝。

朱棣登基后,对于朱允炆的那三位重臣又是如何处置的呢?黄子澄,是来自江西分宜的才俊,小时候勤奋好学,为了鼓励自己加倍努力,他特意将书房命名为“勤斋”。黄子澄不仅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有着不俗的造诣。传闻他曾拜访蒙古石门时,被梁寅请出题作一首描写枯梅的诗,黄子澄仅思考片刻便作出精彩诗作,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

经过多年苦读,黄子澄在洪武十七年的乡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次年参加会试时再次获得第一名,本应成为状元。但在殿试中,太祖皇帝朱元璋询问他的籍贯和年龄,黄子澄因过于紧张,竟一时语塞。朱元璋便下令将他降为探花,这样,黄子澄便白白错失了状元的荣光。

入仕后,黄子澄初任翰林院编修,而当时皇太子朱标已开始代替朱元璋处理朝政。朱标聪明且好学,每次外出游玩归来,常向东宫讲官询问不懂之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时间久了,朱标对黄子澄的才华愈发信任,最终将其聘为东宫伴读。黄子澄富有学识,能够将所学融会贯通,因此对太子朱标的影响极大,二人关系非常密切。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子澄的职业生涯本应大展宏图,毕竟朱标的地位稳固,朱标若登基,他自然会得到重用。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突然去世,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将来承袭皇位。作为太子朱标的心腹,黄子澄也成为了朱允炆深受宠信的人。

在朱允炆做太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这直接加深了他与黄子澄的情谊:朱允炆虽然被封为太孙,但其祖父朱元璋为了确保孙儿稳定地位,启动了蓝玉案,一举杀戮大批人群。朱元璋认为这样一来,便可解除朱允炆面临的障碍,然而朱允炆心里最担忧的,恰恰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无精打采,正好被黄子澄看见。黄子澄便询问太孙为何如此愁苦,朱允炆对黄子澄信任有加,自然畅所欲言:“如果叔叔们真的反叛,那我该怎么办?”黄子澄听后微笑着安慰道:“诸藩王虽然握有重兵,但他们也只能自保。若真的敢反叛,朝廷一定会对他们展开强有力的打击。”

为了使朱允炆放心,黄子澄还特别提到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只要藩王敢造反,朝廷一定会战胜他们的。”然而,黄子澄却忽略了一点:汉景帝有周亚夫这个猛将,而如今朱允炆又有谁呢?不过,朱允炆还是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并愈加感激他。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理成章地登基,而陪伴在他身边的黄子澄则被提拔为翰林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一同成为建文帝的得力助手,助其规划削藩之事。齐泰的策略是:首先对燕王朱棣出手,然后再削其他藩王;而黄子澄的想法恰恰相反,他建议应先对与朱棣关系密切的藩王下手,这样在削去朱棣的羽翼后,可再对其进行削藩。

与燕王关系密切的藩王有: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首先对周王朱橚下手。因此,周齐湘代五位藩王都被剥夺了王位,而湘王朱柏则与王妃一同选择自尽,火烧王府。

与此同时,朱允炆将朱棣身边的精锐部队调走,并对朱棣暗中监视。1399年四月,归于北平的朱棣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愈发加重;四月也是朱元璋的周年忌,按照礼制朱棣应当亲自前往京城祭奠。但朱棣心知若真前往,定会凶险,因此选择让三子代替他执行这一职务。此举虽显示了他确实有病无力,但实际上却是将儿子送往京城,成为人质。

然而,这时黄子澄为朱棣“助了一臂之力”。齐泰则建议朱允炆将朱高炽兄弟三人留在京城,但黄子澄却认为应放走他们,让朱棣认为朝廷不会削去他的权力。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意见,尽管魏国公徐辉祖(朱棣的大舅子,也就是徐达之子)劝阻他,朱允炆依然让朱高炽兄弟三人回到北平。

到了七月,朱棣正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朝廷原本是派耿炳文老将前去征讨朱棣,初战虽不顺利,耿炳文便决定围困朱棣,此举虽对朝廷有利,但持久战未必是朱棣所能承担。没想到黄子澄又一次“帮了”朱棣,他建议朱允炆将耿炳文更换为李景隆,后者虽然是武将的继承者,但只懂得“纸上谈兵”。果不其然,李景隆接任后屡战屡败。

1400年,在济南之战后,李景隆因此被免职。1402年,朱棣听取军师姚广孝的建议,不再围攻城池,而是直取南京。很快,高邮、扬州等地相继落入燕军之手,朱允炆遂决定与朱棣展开谈判。为了表现诚意,他甚至将黄子澄与齐泰贬到外地,但实际上二人依然秘密招兵买马。

然而,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朱棣攻陷南京,朱允炆则将皇宫付之一炬。即便南军已势已去,黄子澄仍不甘心,继续想尽办法反抗朱棣。然而,最终黄子澄却成为了朱棣的囚徒。在朱棣亲自审讯时,黄子澄宁死不屈,拒绝任何形式的投降,朱棣最终下令将其肢解。

就这样,朱允炆忠臣黄子澄被残忍杀害。据野史记载,黄子澄被处决后,家人也遭遇了牵连:他被诛九族,牵连家人65人被杀,异姓被杀者54人,其余亲戚也全部充军。而黄子澄的妻子与妹妹,更是被迫送入教坊司沦为官妓,夜夜侍奉20人,怀孕后生下的孩子也难逃命运。

可是,黄子澄的四个儿子在苏州知府姚善的帮助下,改名换姓,凭借对昆山方言的掌握逃过一劫。齐泰的原名为齐德,齐泰这一名字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有其背后的缘由。齐泰在洪武十七年的乡试中考中解元,次年又考中进士,顺利入仕。

齐泰曾在礼部和兵部任职,安分守己,从未犯过错。这让他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尤其是在一次雷击事件后,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便决定到郊外祖庙祭祀,并挑选未犯错的官员陪同,而齐泰被选中。他在祭祀结束后被赐名齐泰,并在之后的仕途上步步高升。

洪武二十八年,齐泰晋升为兵部左侍郎。尽管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但因齐泰是文人,从未涉足军务,仍对其存在戒心。于是,朱元璋考问齐泰边关将领的名字,齐泰未慌张地从东向西、南向北逐一列出,毫无差错。接着,朱元璋又询问他各地形势,齐泰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小册子,清晰地记载了每个地方的情况,使朱元璋颇为赞赏。

自此,齐泰成为朱元璋极为倚重的大臣,而朱允炆自然也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前将齐泰召来,任命其为朱允炆的顾命大臣,辅佐太孙稳固皇位。朱允炆登基后,齐泰便得到了重用,被晋升为兵部尚书,与“东宫伴读”黄子澄共同处理政务,也共同商讨如何削藩之事。

在这一过程中,齐泰坚持“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建文帝最初赞同,但黄子澄却与其相反,建议从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开始削藩。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提议,同时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与张信则被任命为北平都指挥使,以掌控北平城。

六月份,燕王朱棣派往京城的探子邓庸被齐泰擒获,审讯中得知朱棣密谋造反的消息。朱允炆因此指派张信一行人前去燕王府活捉朱棣,但张信却临时倒戈与朱棣合作,朱棣因此未被抓获,反而直接发动叛乱,开启了靖难之役。

在此之后,朱棣开始将齐泰与黄子澄视为奸臣,黄子澄得知这一点,便向建文帝提议:直接削除燕王朱棣的属籍,列出其罪行,下旨征讨;只有将朱棣视为乱臣贼子,才能打败他。所以齐泰与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便成为朱允炆身边最重要的辅政大臣,然而三人皆为文臣,在军事上并不精通,且低估了朱棣的实力。

尽管建文帝给予李景隆50万大军,但李景隆仍节节败退。正当此时,朱棣上书斥责齐泰与黄子澄,建文帝因此将二人免职,但仍然暗中与齐泰商议对策。到了建文二年,齐泰与黄子澄的官职再次恢复。

然而,在夹河之战后,建文帝为了与朱棣谈判,罢免齐泰与黄子澄的职务。但朱棣清楚这是建文帝的拖延策略,因此谈判很快失败了。在朱棣逼近南京城之际,建文帝又下旨召回齐泰。

可惜,朱棣比齐泰更快一步,已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因此消失在火海之中。得知南京沦陷的消息后,齐泰选择逃避,企图恢复建文帝的基业,但朱棣早已下令四处搜捕齐泰。为了逃脱,齐泰甚至将自己的白马涂成黑色,但在逃亡过程中,涂漆逐渐脱落,被燕军认出,如此被活捉。

因齐泰不愿归顺于朱棣,最终被处死。齐泰的叔父也遭受牵连,遭配边疆;而齐泰年仅六岁的儿子则未被处死,却被流配到边疆。直到嘉靖帝继位后,才被赦免。

朱元璋在世时,一天向嫡孙朱允炆神秘地透露:我为你物色了一位治理国家的人才,只是此人略显傲气,因此我暂时不会委以重任。我打算压一压他的锐气,待未来他必会成为你的得力助手,帮助你治国平天下。而朱元璋所指的正是被称为“小韩愈”、拥有“读书种子”之誉的方孝孺。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曾任济宁知府,因明初四大案件之一的“空印案”而遭处死,实则方克勤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遭受此罪完全是由于朱元璋为增强皇权而作出的牺牲。踏入成年,方孝孺的聪明与敏锐显露无遗,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使他在学习时总凭藉一天厚度达到一寸。因而当地人称其为“小韩愈”。

方孝孺成年后跟随宋濂读书,宋濂自有“一代文宗”之称,并且是太子朱标的老师,这意味着方孝孺与朱标同窗。但在跟随宋濂而学习的弟子中,方孝孺学识最为渊博。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在地方官的推荐下被朱元璋召至朝廷。经过试探,朱元璋对他极为满意,不过并未立即留用,而是让太子朱标认真送方孝孺回乡继续学习,遂说道:“方孝孺品德端正,你应该与之长久交往。”

显然,朱元璋对方孝孺极其器重,却未果于朝廷,而是将其留于后人。后方孝孺遭仇家揭发被捕入狱,朱元璋见其名后便将方孝孺放出。洪武二十五年,距离方孝孺被召至京城已有十年,又有人推荐他。然朱元璋仍旧不打算任用,便将他指派为汉中教授,给儒生授课。

尽管未能入朝为官,方孝孺仍兢兢业业,充分投入于讲学之事,毫无怨言。蜀王朱椿听闻方孝孺的声名后,特意邀请其至府中担任世子的老师,并告诫世子要恭敬行师礼,朱椿每次见到方孝孺也都表现出极大的恭敬,甚至将其读书的书馆命名为“正学”。

然而,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血脉相承的气势如虹。此时方孝孺仍未入朝为官,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则成为父亲的依靠,让方孝孺成了朱元璋为孙儿留下的治国利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离世,朱允炆继位,可是刚登基的他并未立刻召回方孝孺。

因朱允炆一心想削藩,出谋划策的是“东宫伴读”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而未见方孝孺的身影。建文元年,朱允炆才将方孝孺召入京,授予侍讲学士的任职。尽管当时的方孝孺并未身居高位,仍处于五品的官职,但由于朱允炆非常尊重祖父留下的人才,遇到重要政务时都愿意请教于方孝孺。

此外,朱允炆非常爱好读书,总在阅读时遇到不解的问题,便向方孝孺询问,仔细听取他的看法。虽方孝孺尚未位极人臣,但在朱允炆与大臣商议国事之际,方孝孺也常常被纳入讨论范围,为其批答各类文书。同时,他还担任《明太祖实录》等典籍的总裁官,至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征讨朱棣的檄文也皆由他所撰写。

不仅如此,当齐泰与黄子澄由于朱棣的排挤而先后两次被建文帝“革职”时,方孝孺始终陪伴在朱允炆身边,出谋划策。第一次是在1401年燕军攻占大名府,建文帝于是将齐泰与方孝孺调职外放。在朱棣得知此事后,主动上书建文帝,命令盛庸、平安等人停止对燕军的攻击。然而建文帝一时间心神不宁,方孝孺对此出主意:“燕军大多是北方人,在大名府的高温下,若是不战他们必困顿难耐,立即下旨让辽东将领进攻北平,其势必会回援。”建文帝赞同却未能实行,这一障碍便是大理寺卿薛岩,导致了方孝孺的良计落空。

第二次是在1401年五月,方孝孺打算使出离间计。他知道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仁安而次子朱高煦狡诈,父子关系微妙,因此便让锦衣卫千户张安送去一封有建文帝印玺的信件。不料朱高炽并未上当,直接将未拆封的信转交给了在前线的朱棣,致使朱棣理解了儿子的误解。

第三次是在1402年五月,燕军已逼近江北,尽管朱允炆下达了号召招兵的令状,却因水远难及,痛苦不堪。方孝孺提议让庆成郡主(朱棣堂姐)与朱棣谈判,假借向朝廷割地之名,其实是缓和与朱棣之间的关系。朱棣显然对此并不买账,最终造成谈判失败,且带领燕军渡过长江。

有人劝建文帝逃离南京以求后路,但方孝孺并不赞同,坚决宣称:“如有失败,也要为大明而死。”于是在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消失在大火之中,方孝孺也随之被朱棣活捉。

在朱棣出征北平之际,军事姚广孝曾请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夸赞若杀死方孝孺,将是读书人失去希望。朱棣尔后答应姚广孝,并命方孝孺为其草拟继位诏书。可方孝孺如今悲痛欲绝,泪如雨下,朱棣试图亲自安慰他,却引发了方孝孺的愤怒,最后方孝孺始终拒绝为朱棣草拟诏书。怒火中烧的朱棣最终下令将方孝孺凌迟而死。

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陪伴他一起赴死,而他的妻儿则选择自缢,同样面临沉沦,两个女儿更是毫不犹豫地投身河中。无论是对于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还是大明王朝,黄子澄、齐泰与方孝孺始终都是忠诚的臣子。他们虽然在辅佐建文帝时未能如太祖所愿,治理好天下,却并不妨碍他们对建文帝的绝对忠心。而当他们选择忠于建文帝时,却无意中激怒了朱棣。

历史如棋,成王败寇;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在靖难之役大获全胜,登基成为新的帝王,注定了这三位忠臣不得善终的命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冬日阅读盛宴:如何让孩子与书籍... 当寒风轻拂窗棂,落叶铺成金毯,2025“书香四季·品读自然”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冬季之约即将拉开帷...
古力娜扎公布冬季最新性感写真,... 前几天,古力娜扎晒出了冬季最新时尚写真,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古力娜扎身上成熟的女性韵味越来越充足,更...
原创 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万种人”。这句话深刻表达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
原创 同...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隔着王莽建立的短命新朝。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篡位,而东汉的灭亡则是因为曹丕篡...
原创 发... 赵云初登场时,曾与文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双方足足交手了六十回合,却始终未分出胜负。然而,在延津之...
原创 毛...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毛主席亲自为朱德等十大元帅授衔,这一天对毛主席而...
原创 博... 博望坡之战中,诸葛亮巧妙地利用赵云诱敌,把夏侯惇引入博望坡,成功用火攻摧毁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那么,...
原创 关...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后事宜有过类似的描述,尤其是关于他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这些都明确归属于东...
解晓方艺术鉴赏(一):心与梅花...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城市史的山东文化重镇临沂,受东夷文化、儒家学说影响至深,到魏晋时期,短短时间接连出现...
中央歌剧院奏响“声韵和鸣” 展... 11月18日,中央歌剧院剧场内掌声如潮,”声韵和鸣”世界经典作品音乐会——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成果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