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纷纷崛起。刘备身为汉室宗亲,肩负着复兴汉室的使命,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他以中山靖王刘胜的血统为金字招牌,广为人知。那么,这位中山靖王所统治的“中山”究竟位于何处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在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今河北地区曾有一个名为中山国的诸侯国。春秋时,太行山一带的部落统称为赤狄,这些赤狄人类似于陇东高原上的犬戎,也是一种部落联盟。平时他们各自为战已经相当难缠,而当赤狄部落联合起来,气势更是磅礴。
赤狄人自太行山冲下,先后灭掉了雄踞冀州、国力强盛且人才辈出的卫国和邢国。在赤狄中,有一个分支鲜虞依托太行山脉,在华北平原筑起了许多坚固的要塞,建立了中山国。中山国地处晋国东北,由于地理邻近,春秋时期中山国的最大敌手便是晋国。两国激烈交战数百年,晋国凭借其强大实力稍占上风,将中山国压制在太行山以北。但中山国守住了重要防线,巩固了“井陉”以南的地域。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打破惯例,不再将都城设在太行山脚下,而是率领子民迁都顾城(今河北定州),这座城市坐落在中山国的核心地带。此时,晋国已不复存在,中山国得以远离险峻的太行山,安置在更为广阔的华北平原。
公元前409年,魏国占据河西全境之时,中山国的宿将乐羊率领魏军,越过赵国领地,对中山国发动突袭,令赵国上下震惊不已。仅仅三年后,即公元前406年,顾城陷落,中山国被魏国吞并。中山武公带领部分子民辗转逃入太行山深处的五台山,历经艰难险阻。
公元前396年,魏国文侯逝世,其子魏击继位,带走了大量中山的人才和军队。赵国暗中策动,支持中山国复兴,魏军则在中山遭受沉重挫败。复国后的中山人吸取教训,强化防御工事,沿边境筑起长城,巩固疆域。中山桓公将都城定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平山三汲附近),舍弃了旧都顾城。
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事件中,中山国与赵、魏、韩、燕五国一同称王,中山国跻身战国列强行列,成为拥有千乘之国实力的强大诸侯。
公元前304年,赵武灵王开始全面进攻中山,凭借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军挥师南下。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率领二十万大军攻破缺粮的中山都城灵寿,中山国最终覆灭。中山王被流放至边陲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中山国变为赵国的一个郡。在战国纷争中,中山国能够存续三四百年,已然是其卓越实力的最好证明。
西汉时期的中山靖王刘胜
刘备,字玄德,是汉高祖刘邦的十五世孙,也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十二世孙,属于西汉皇室的宗亲。刘备后来被称为“刘皇叔”,因为他辈分比汉献帝刘协高一辈,属于叔辈。二人共同追溯祖宗到汉景帝刘启,距离已有三百五十多年。
中山国在汉代被划归为秦恒山郡(常山郡)所分割,核心地带为都卢奴(今河北定州)。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弟,身份尊贵。刘胜长子刘昌继承王位,其余二十名子嗣均封侯。刘胜的小儿子刘屈氂则与贰师将军李广利联姻,官至丞相。
刘胜在位四十余年,去世后葬于今河北保定满城区西南的陵山主峰三分之一处,该墓被称为满城汉墓。刘胜入葬时身穿帝王专用的金缕玉衣,极为珍贵,诸侯王除非受皇帝恩赐,最多只能穿银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长1.88米,由金丝编织,镶嵌岫岩玉片2498片,金丝重约1100克。中山王后窦绾是窦太后的亲族,其墓出土了长信宫灯——一尊形态生动的铜鎏金灯具,呈现一位梳发髻、跣足的宫女端坐持灯,服侍太后。
刘胜的第五子刘贞被封为陆城侯,正是刘备的祖先。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酎金成色不足为由削除了一百零六位侯爵,刘贞虽被削爵,但其孙刘禄后被封为漳侯,爵位得以跨代延续。刘禄家族主要居住于中山北部的涿郡。其后代济川侯刘惠有两子,长子刘崇继承爵位,次子刘雄举孝廉,任兖州东郡范县县令,官职属五品。
刘雄即为刘备祖父,虽无爵位,却为地方上的重量级人物。刘雄有三个儿子,但早逝,只有长子刘弘在范县任职县吏,其他两个儿子无历史记载。
刘弘,即刘备的父亲,虽然祖辈为侯,但因早年丧父,家境迅速衰落。汉朝地方官员中,县令(五品)、县丞(九品)、县尉(九品)、亭长(十四品)为正式官吏,任命须由朝廷或郡府批准。刘备黄巾起义后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亭长虽属低级官职,但亦需郡守任命。相对而言,吏一般由本地人担任,地位低微,需通过孝廉举荐才能晋升为官。
人生无常,刘备幼年丧父,母亲刘夫人无一技之长,仅靠售卖草履和编织草席维持生计,家境贫寒。刘家宅院外,环绕着百余株参天古松,见证着刘家昔日的荣耀。其中一株高达五丈余(约12米)的桑树,树冠宽大如车盖,仿佛撑起一把巨大伞盖。
年幼的刘备常指着这株桑树自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羽葆盖车乃用飞鸟羽毛编织的华丽车盖,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乘坐,显示了刘备心怀恢弘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