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被誉为难得的明君,他所统治的时期,通常被称为“仁宣之治”。虽然这段盛世并不长,仅持续了11年,但后代的史学家普遍对这段时期的评价很高,认为其治国水平可与“文景之治”相媲美,因此,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盛大的时代。
然而,尽管如此,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继位,在他治理国家期间,虽然他的治理能力受到了高度评价,史书记载他的治政平稳、民众安居乐业,十年间没有大的灾祸发生,甚至人们称他为“难得的明君”,但他还是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而这件事也为后来的大明朝更迭埋下了隐患。那么,朱瞻基究竟做了什么事呢? 1426年,朱瞻基决定设立“内书堂”,这个机构的作用是教育太监识字读书。在古代,太监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选择进入宫廷做太监,而由于没有特别的要求,许多太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连字都不认识。因此,朱瞻基开设内书堂的初衷,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太监们的文化水平,但实际上,这个决策为后来的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那么,为什么朱瞻基要专门开设学校教太监读书呢?难道他只是出于好心吗?其实并非如此。朱瞻基这样做背后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通过教育太监来拉拢他们。也许有人会问,朱瞻基作为皇帝,权力最大,想做什么就能做,为什么还要去拉拢太监呢?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朱元璋当年废除了丞相,几乎所有的大政方针都由他一个人掌控。在朱元璋的铁腕治理下,大明朝也走向了强盛。朱棣继位后,尽管他权力强大,但因为过于集中的权力,他还是不得不成立内阁,让一些官员来分担责任。到了朱瞻基的时代,朝廷中的大臣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听从皇帝的调度。 虽然朱瞻基被公认为一位贤明的君主,他有一个独特的爱好,就是斗蟋蟀,但即便如此,他仍然遭到了一些大臣的批评。我们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明朝的文官非常有权势,许多时候他们会干预朝政,甚至限制皇帝的私生活,直至最后有些文官掌控了朝廷的实际权力,让皇帝形同虚设。在这种政治压力下,朱瞻基开始考虑依靠太监,试图通过他们来制衡这些日益强大的文官。 朱瞻基的这一决定,实际上是想通过培养一批太监,来作为自己与文官集团对抗的力量。然而,尽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太监来增强自己的权力,最终,这一做法却成为了后来的隐患。因为这些太监经过教育后,往往变得更具政治手腕,并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换句话说,朱瞻基把太监培养成了自己的“战士”,却未曾预料到,这样的举措会在未来给大明朝带来如此严重的政治后果。虽然当时的政治环境迫使朱瞻基做出这样的决策,但这却无疑为朝代的更迭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