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就鲜明地提出过一句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深入实际、了解真情实况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夜以继日地处理国事。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亲自离开北京,巡视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地区,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掌握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和存在的问题。这种亲自了解国情的做法,使他能够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毛主席与工人们亲切交流(图像)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通过国家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来信、来函,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和客观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难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七十高龄的毛主席由于健康原因不得不减少外出巡视的次数,但他更加重视通过来自基层的信函,了解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从而间接掌握他亲手创建的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变化。
1975年5月22日,人民解放军第38军政治部一名干事给毛主席写信,反映了粮食收购价格的相关问题。他在信中指出,农村社队的收入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自然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社队,粮食产量多,收入自然较高;而自然条件较差、劳动效率低的社队,粮食产量少,收入也相对较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劳作场景之一(画作)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却以统一价格收购各社队和农民的粮食,表面上看似平等,实际上存在着“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这会影响农村和农业的均衡发展。为此,这位同志建议国家应根据自然条件的优劣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不同社队采取差别化的粮食征购价格,即条件较好的适当降低收购价,条件较差的适当提高收购价,以体现公平。
这封信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贫富差距?农村“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毛主席深思熟虑。
沉思中的毛主席(图像)
收到来信的第二天,毛主席亲自作出批示:“此件印发中央各同志研究,此事办起来甚复杂,应在几个公社试点,富队可能不高兴。富队里也有贫户,穷队里也有富户。看看结果再说。”
随后,国务院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商讨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指示。
经过商议,国务院决定从中央机关抽调26名精力充沛的干部,组成三个调查组,分别前往山西和河北两省,各选择三个公社,针对该政治干事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展开详细调查研究。
调研现场(图像)
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各调查组于当年8月陆续完成了调研任务,并提交了详细的调研报告。他们对“依据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划定不同粮食收购价格”的建议给出了统一结论:不可行!
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穷队和富队在同一生产大队内交叉存在,难以区分定价。且随着不同年份(丰收年或欠收年),穷队和富队的状况会发生变化——有的穷队会变富,有的富队也可能变穷。如果按照穷队和富队分别定价,同一地区同一大队会出现多种价格,且需要年年调整,极易导致粮食收购工作混乱。
第二,富队的富裕不仅仅来自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勤劳高效的劳动成果。如果对富队收购价格降低,对穷队提高,富队成员会感到不满。而当穷队逐渐发展壮大后,取消原来较高的收购价格,他们同样会感到不悦。这两种不满情绪都会影响部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农业生产。
第三,大多数穷队余粮极少,有的甚至依赖返销粮维持生活。提高穷队粮食收购价格,对他们实际帮助有限。
调研结束后,国务院根据各组的调研报告,汇总整理成一份客观详实的综合性工作报告,呈交毛主席。
毛主席一收到报告,就认真仔细地阅读,充分肯定了国务院在山西、河北两地组织的调研工作是扎实可靠且成效显著的。
毛主席批阅文稿(图像)
同时,他也认可国务院调研得出的结论:通过调整粮食收购价格以缩小农民贫富差距、限制农村“资产阶级法权”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于是,毛主席果断搁置了38军政治部这名干事提出的建议。
综上所述,毛主席无论何时何地,在处理工作时都坚持立足实际,依靠调查研究去判断问题和建议的可行性,最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决定。
主要参考文献:《历史巨人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