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两岸重新恢复了通信,这标志着中断了30年的民间联系终于得以恢复。此时,在台湾的前国民党骑兵连长易祥,收到了来自大陆妻子陈淑珍的一封书信。自易祥离开大陆到台湾后,已经整整30年没有收到妻子的任何消息。
信中,陈淑珍写道她和两个儿子在大陆生活得还算安稳,且易祥的旧部下这30年来一直在默默照料他们。她恳切地希望易祥能尽快回大陆与家人团聚。然而,易祥收到信后却没有迎来久别重逢的喜悦,反而陷入深深的悲痛与自责之中。他捧着信泣不成声,反复低语:“当年只是一句话而已啊,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你们啊!”
为何易祥听到妻儿的消息后会如此痛苦?他到底对不起谁?这段纠葛还得从1949年说起。
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势如破竹地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迅速攻克南京。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败局已定,开始将部队一批批撤退至台湾。
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登上前往台湾的船只。因为船只有限,台湾的接纳能力也有限,国民党对撤退人员实行严格的“推荐制”。撤退名单上的人可以推荐数名亲属或他人同行,只有名单上的人及被推荐者才能登船。
易祥当时是国民党军骑兵连长,有权带走三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船上只带了一个副官,没有携带家人。面对其他军官的询问,他沉默不语,心中难以言说的纠结深藏不露。
实情是,易祥此时已婚,有妻子陈淑珍和两个儿子。名额刚好够带走三人,但因某些特殊原因,他不得不把副官带上,导致只能带走两人。他为此焦虑挣扎,直到出发前夕,终于决定带走妻子和小儿子,把大儿子留在大陆。
但陈淑珍坚决反对骨肉分离,她不愿让大儿子孤独地留在大陆。她主动提出母子三人留在湖南邵阳老家,等易祥在台湾安顿下来再接他们。
虽然一开始易祥不同意,但最终无奈接受了这个方案。为了确保妻儿在大陆的生活能得到照顾,易祥找到自己的勤务兵庹长发,请他帮忙照顾家人。
庹长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郑重承诺:“你走一年,我照顾他们一年;你走十年,我照顾他们十年;你走一辈子,我照顾他们一辈子。”谁也没料到,这真的是一辈子,而庹长发也一直信守着这个诺言。
那么,庹长发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庹长发来自四川彭水,1924年生于贫农家庭,童年生活艰苦。1938年,年仅14岁的他被国民党抓壮丁,当时虽有《兵役法》规定18岁以上男子必须服役,但军队却无视年龄限制,强行征召了他。
起初,庹长发在部队做杂务,18岁时正式编入军队。他没有后台,在腐败混乱的国民党军中经常遭受欺凌。军官们粗暴对待他,动辄打骂,他只能忍气吞声。
直到易祥来到部队,情况才有所不同。易祥是黄埔军校出身,作风温和,少有体罚。得知庹长发的遭遇后,出于同情,将他留作勤务兵。易祥待他如兄弟,分享吃食,教他识字。
正因如此,易祥才放心把家人托付给庹长发,而庹长发也义无反顾答应承担照顾职责。
然而,易祥到了台湾,才逐渐感受到与家人团聚遥不可及。起初,他还抱着国民党所谓“反攻大陆”的幻想,认为一两年内能回去见妻儿。
但几年过去,国民党仍然固守岛上,没有任何反攻行动,到了1950年代末,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这个承诺,易祥亦是如此。
更糟的是,台湾实行严格军事管制,易祥不能离岛,甚至写信给大陆家人都困难重重。
渐渐地,绝望和悔恨吞噬了他。他痛恨自己没能接全家赴台,但事已至此,无法回头。
最终,易祥从悲痛中振作,开始新生活。他对外宣称单身,并与一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女子再婚,育有一女。生活平静,偶有幸福,但他始终难以摆脱愧疚。
他自我安慰,认为庹长发最多照顾妻儿几年,妻子可能已改嫁。
然而1979年,两岸恢复通信,陈淑珍的来信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她三十年未改嫁,庹长发也一直在照料他们。
面对妻子的团聚请求,易祥却不敢轻易答应。他不知如何面对现有的妻女,也不知如何面对昔日妻儿和庹长发的付出。
最终,他回信坦白自身境况,劝妻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奢望她原谅,并寄去一笔钱以示补偿。
然而陈淑珍的回信再次刺痛了易祥。她没有怨言,却详细描述了庹长发的牺牲——庹长发三十年未娶,始终单身,默默守护着他们母子。
听到这些,易祥悔恨交加,没想到一句承诺竟让庹长发奉献了整整三十年,牺牲了个人幸福。
与此同时,他的现任妻女也逐渐察觉了他的秘密。妻子发现他偷偷寄钱回湖南,但未多言。女儿易若莲无意间发现他二十多年前填写的一张凭证,家属栏里赫然写着易浩光的名字——他的儿子。
女儿震惊于父亲自称单身,却有儿子的事实,追问下,易祥不得不承认谎言,已婚且育有两个儿子。
妻子闻讯悲愤,感觉被欺骗多年;易若莲气愤至极,甚至不愿回家,选择住在单位。
易祥终于看清现实,不再奢求谅解,只希望澄清一切,弥补过失。
他决定面对过去,计划返回大陆探望陈淑珍、儿子及庹长发,亲自道歉,也向现妻女坦白心迹。
然而,当时国民党对两岸往来仍严加限制,老兵不能回大陆,易祥无法动身。
直到1987年,国民党才松绑,允许老兵返乡探亲。但此时易祥已身患重病,未能成行。1988年,他含恨辞世。
易祥去世后,女儿易若莲渐渐释怀,立志完成父亲遗愿,带母亲赴大陆看望亲兄弟和忠心耿耿的庹长发。这既是为父亲了结心愿,也是给庹长发一个交代。
可惜因种种原因,易若莲始终未能成行。2009年,陈淑珍去世。2011年,易若莲的母亲也相继离世。
终于,2012年,易若莲排除万难,踏上父亲故乡湖南邵阳的土地。
在那里,她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兄长,祭拜了母亲陈淑珍,还见到了那位父亲长久念叨、默默守护多年的庹长发。
此时的庹长发已88岁,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眼窝深陷,显露出饱经风霜的沧桑。
从兄长口中,陈淑珍得知了庹长发这些年的艰辛。原来,庹长发搬到了陈淑珍家旁边的一间破旧潮湿的屋子里,那里常年漏雨。
陈淑珍曾邀请他搬入自己家中,条件较好,但庹长发担心影响陈淑珍的名声,坚决拒绝。
多年住在破屋里,他因此患上了风湿病。
庹长发每日辛勤劳作,积攒了不少钱财,却几乎未为自己花费,全部留给了陈淑珍和孩子们。
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宁愿自己挨饿,也把食物留给他们。
1964年,生产队发现庹长发是四川人,曾提议送他回乡。
但庹长发念及承诺未完成,拒绝离开,继续守护在邵阳。
他曾有婚姻机会,却因担心有了家室无暇照顾陈淑珍,毅然放弃,孤身一人,坚守诺言。
后来陈淑珍劝他:“你对我们已尽心尽力,无需再守护,趁还年轻,赶紧成家吧。”
但庹长发未曾动摇,仍旧履行着承诺。他认为连长对自己有恩,自己许诺了,就必须兑现。
1979年,陈淑珍收到易祥来信,告诉她他暂时回不了去,让她自己决定生活,庹长发也可不必再照顾她们。
但庹长发看过信后表示:“就算连长回不来,我也会照顾你们一辈子。”
此后,他又坚持照顾陈淑珍一家三十年,直到2009年陈淑珍去世,庹长发一家早已成为亲人般的存在。
我国古代有“一诺千金”的典故,而庹长发的故事,堪称现代版的“一诺千金”。
为了一个承诺,庹长发坚守了一生,甘愿牺牲个人幸福,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忠诚信义。
虽他只是平凡一人,名不见经传,但这份坚守和担当却足以称为伟大,他的信义将被永远铭记。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关注”,成为铁粉,第一时间收到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由“馆长微鉴”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搬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