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人事即政治:李严的悲剧与深刻教训
“人事即政治”,这一道理在职场中尤为重要。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应当保持对人事安排的高度觉悟,避免陷入自以为是的思维误区。蜀汉历史上,有一个名叫李严的政治人物,他的命运可以说深深与职场“任命”这一关键概念紧密相连。李严最终的悲剧,实际上来源于他对“职场任免”认知的误区。刘备在临终时将国家重托给了诸葛亮,同时也安排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这一安排在当时对李严而言是一次重大的职务提升。然而,李严逐渐将自己与诸葛亮等同,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偏差,认为自己与诸葛亮平起平坐,最终导致了他的一系列错误判断,并使得他走向了不归路。
那么,李严究竟犯了哪些错,如何一步步滑向错误的深渊呢?
李严的背景与早期成长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而南阳是当时著名的三大“人才库”之一。南阳人自然最早能够在荆州的政治体系中崭露头角。尽管李严并不属于荆州的顶级士族,但他仍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荆州的各个郡县中逐渐积累声望。刘表去世后,曹操进驻荆州,刘表的旧部无可避免地面临重新选择。曹操刚接管荆州时,需要谨慎用人,李严虽未获得重用,但仍被任命为秭归县令。然而,李严对曹操这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权臣并不感兴趣,于是他趁机逃往巴蜀,投向了刘璋的怀抱。
刘璋十分器重这位远道而来的“人才”,并让他担任成都县令,这一职位相当于益州的“首都市委书记”,是刘璋重点培养的对象。到了213年,李严被任命为护军,负责防御刘备的进攻,但不久后他与刘备接触后心生倾向,最终决定向刘备投诚。对于刘备而言,这种主动投靠的人自然不会轻视,于是他将李严任命为裨将军,并在平定成都后提升其职务。
李严的能力与过度自信
李严的能力其实是非常全面的,他不仅在政务、军务上表现出色,还在法务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能力。他参与了《蜀科》的编写,这部由诸葛亮主导、专门为蜀地量身定做的法律文件,体现了李严在法治方面的才干。刘备对李严的依赖逐渐增加,李严不仅在军事上屡有建树,还在刘备称王和后来的称帝过程中积极劝进,帮助刘备建立了权威。然而,李严的过度自信也开始显现出来。在当犍为太守期间,他与同僚发生了多次冲突,甚至因此使得重要下属辞职,显示出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足。李严似乎开始误认为自己在蜀汉的地位已经稳固,逐渐产生了不可一世的心态。
白帝城托孤后的变故
到了223年,刘备去世,李严被安排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肩负起辅政重任。然而,李严开始逐渐觉得自己与诸葛亮在权力上应当平起平坐,而不是只能充当诸葛亮的副手。尽管刘备安排他为副职,但李严心中一直未能接受自己处于诸葛亮之下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向诸葛亮多次提出分权要求,但每次都未能如愿。
李严的错误决策与自毁前程
李严的第一大错误是在与曾经的朋友孟达的联系中,他打算拉拢孟达重新回到蜀汉,以便增强自己的政治力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李严试图通过增强个人势力来对抗诸葛亮的权威。随后,他还提出让诸葛亮加封九锡,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并试图通过这种手段制造矛盾,搅动蜀汉的内政。李严还曾提出将巴州五郡划为独立行政区,自己担任领导,这一提议也被诸葛亮坚决拒绝。
李严的最大错误之一是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时,故意拖延后勤供应,甚至试图煽动前线撤退,影响整个战争的进展。诸葛亮虽然清楚李严的意图,但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事业的发展,他忍气吞声,一再容忍李严的行为,直到李严彻底越过了底线,最终被诸葛亮削职为民。
李严的悲剧结局与职场教训
李严最终因个人的野心和过度的自信,错失了在蜀汉政治体系中继续发展的机会。即使在他被削职之后,李严的儿子李丰却没有受到牵连,依旧在蜀汉朝廷中得到重用,这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宽容与大度。李严的悲剧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他长期以来的错误判断和不合理的政治欲望。
从李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场中最为致命的错误——对权力的错误认知和过度的自我膨胀。李严从一位有能力的官员,逐渐变成了一个深陷欲望泥潭的失败者。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应当明白,在职场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学会感恩、懂得节制,避免因一时的欲望冲动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
在现实中,许多人常常在职位上升时忘记了最初的使命,追逐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却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李严的故事提醒我们,职场如战场,过度自信与不知感恩,最终只会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