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蒋介石,这两位浙江的传奇人物,无论在文化界还是政界,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虽然出生于相隔仅130公里的浙江,开车大约一个半小时便可从绍兴到达蒋介石的故乡奉化,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因为两人几乎没有直接的交集,鲁迅在其众多作品中从未提到过蒋介石,而蒋介石身居高位多年,亦未曾给予鲁迅任何职务或提拔,两人仿佛彼此并不相识。复杂之处,则体现在鲁迅对蒋介石这个国民党政府的代表人物从未进行过批评,尽管他自己长期与国民党对立,曾被通缉六年,甚至列入过军统的暗杀名单,但他始终安然无恙。这一切让人不禁怀疑,是否蒋介石在暗中给予了某种“保护”。
早在1930年2月,鲁迅与柔石、冯雪峰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公开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这一举动迅速在南京、天津、武汉等地扩展,发展出50多个分会,气势浩大。这自然引起了国民党的关注,随即发布了通缉令,目标直指鲁迅等人。然而,尽管这股白色恐怖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许多人都担心鲁迅的安全,甚至《大公报》等媒体也曾报道过“鲁迅被捕”的消息,但鲁迅依旧安然无恙,生活几乎未受影响。难道国民党真的不知道鲁迅的住址?显然不是。专门从事暗杀的军统特务十分精通追踪,且有人曾接到命令暗杀鲁迅。沈醉,一位军统的得力杀手,曾潜伏在鲁迅家对面几天,等待机会行动,但最终却未能动手。沈醉晚年时表示,是出于对鲁迅的敬仰,才违抗命令没有执行。但这一解释的可信度却让人存疑,毕竟沈醉以冷血的手段对待无数人,而他是否真的能因为敬重鲁迅而违抗戴笠的命令呢?
从1930年发出通缉令,到鲁迅于1936年去世,这份通缉令始终没有被撤销,然而,鲁迅为何一直未被捕呢?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一种解释认为是鲁迅的名声太大,国民党不敢对他下手;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鲁迅有许多朋友,包括蔡元培、宋庆龄等在内的大人物,暗中保护着他。首先,鲁迅名声虽大,但就算是名望极高的人,如果蒋介石下令,军统特务岂会怕杀错人?史量才、李公朴、闻一多等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不输鲁迅,最终都未能逃脱军统的杀害。即使是更高地位的冯玉祥、张澜等人,也未能免受军统的无情打击。那么,若蒋介石真心想杀人,怎会因为鲁迅有几个朋友就止步呢?
与此相对,蒋介石曾对宋庆龄有过除掉的打算,但因为宋美龄的干预,最终未能成行。至于鲁迅,如果蒋介石真有杀意,宋美龄能保护他吗?显然不可能。由此可见,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害鲁迅,并非因为他受到特殊保护,而是因为蒋介石从未想过除掉鲁迅。
蒋介石的态度并非敌意相待,实际上,他一直有意拉拢鲁迅。早在1930年12月,就有告密者向蒋介石报告,称鲁迅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人,建议撤掉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蒋介石听后,并没有愤怒或过激反应,反而表示非常欣赏鲁迅,认为鲁迅是值得尊敬的人,甚至提出只要鲁迅愿意去日本住一段时间,就可以解除通缉令,并保留他的职务。尽管蒋介石如此宽容,鲁迅最终并没有答应这个提议,主动辞去了教育部的职务,通缉令依旧有效。但蒋介石依然没有放弃拉拢鲁迅的尝试。到了1936年,当鲁迅病情加重时,蒋介石甚至派人来告诉他,可以派人送他去日本治疗,所有费用将由政府承担。然而,鲁迅依然拒绝了这一好意,最终在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鲁迅的高尚气节,他宁可选择带病终老,也绝不为蒋介石所用。临终前,鲁迅还与好友内山完造开玩笑说:“我今后的日子不会太长了,既然通缉令撤销了,我可能会感到寂寞,还是不要撤销吧。”可以看出,鲁迅对这份通缉令早已视若无睹,甚至还以此为话题调侃蒋介石。
(参考资料:《鲁迅传》《文史天地》《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