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令世人敬畏,戴笠的一生堪称传奇色彩浓厚。
在他跌宕起伏的崛起故事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戴笠坚守的四个独特习惯。
首先,他“不吸烟”。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及那个年代的“黑道大佬”,人们脑海里往往浮现一位高坐主位,手指夹着雪茄,吐出烟圈的场景——那一刻,或许便有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正应他的命令步入灭亡。
这让大众形成了一个印象:大佬如果不抽烟,就不够“大佬”,必须得手握雪茄,指尖轻弹便能颠覆他人命运。
戴笠虽未沾染黑道身份,但足以称得上鼎鼎大名的“风云人物”,令人生畏。然而,他却偏偏不抽烟。
这背后缘由与他追随的蒋介石有关。传闻蒋介石极其讨厌烟味,为讨好上司,戴笠选择戒烟,避免烟味侵扰,免得激怒喜怒无常的蒋介石。
不过,戴笠虽不沾烟,却深谙烟草之道。他随身常备各种名贵香烟,每遇嗜烟政要,便立刻递上一支香烟,以此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第二,他不喝茶。原因同样源于蒋介石。蒋介石一生坚持只喝白开水,戴笠为了在上司心中留下好印象,亦效仿从不饮茶。
第三,不拍照。戴笠从事秘密特工工作,极为注重自身安全,唯一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曝光。因此他极少出现在照相机前,从不轻易将照片交给他人,导致不少手下特务至今也不清楚他长什么模样。
有一次,中央社记者趁戴笠与蒋介石同框时偷拍,戴笠敏锐察觉闪光灯,事后急忙找到记者,要求删除自己影像,以防泄露身份。
又有一次,日本联手伪满欲缉捕戴笠,开出高额悬赏,却因缺少他的照片而一筹莫展,白费力气。
第四,他不爱打扮自己。戴笠不像某些大佬热衷新潮服饰,他一生钟爱中山装。
无论四季如何更迭,他始终坚持穿着中山装,唯一区别或许是颜色变化。即便寒冬腊月,他也不过在外加件羊毛大衣御寒,绝不更换衣服。
由此可见,戴笠的行事风格独具一格,谨慎细致,这些古怪的坚持也正是他赢得蒋介石信任、成为日军梦魇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他那种不拘小节的坚定态度,也映照在他的发迹历程中。
戴笠生于1897年,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者。
他的家庭条件尚可,虽父亲早逝,家境一度衰落,但母亲开明,倾尽全力供他完成学业,为他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7岁时,因过失被学校开除。
他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努力,考入联合师范,且入学前报名参加模范营学兵,志在战场上实现救国理想。
可惜部队很快败退,他流落宁波,被母亲接回。
3年后,他重振旗鼓,踏出家门,再次寻觅报国之路。
他与王亚樵等结识,和许世友一伙前往少林寺习武。
学成后回到浙江,创办武馆,誓用武艺除暴安良。苏浙战争爆发时,他自发组织自卫团,率众阻止闽军入侵,保护家乡。
可惜努力多次无果,令他心灰意冷。
戴笠曾有一段极度贫困的岁月,但即便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从未放弃内心理想,始终坚持洁净整齐。
无论去到哪里,他都力求衣冠整洁。
在杭州那段时间,他只有一套夏季服装,常独自前往西湖僻静之处,脱下衣物清洗晾晒,并细心为帆布鞋刷粉,保持鞋面如新。
他在困顿中的严谨作风,使他结识了蒋介石的亲信胡宗南,为日后崛起奠定重要人脉基础。
30岁时,戴笠迎来改变命运的机遇。
他改名“戴笠”,辞别亲人,远赴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
在校表现优异,能力突出,迅速引起蒋介石关注,得以进入蒋身边工作。
曾见过他的美国人描述他:身材中等而魁梧,行走时背脊如铁板般挺直,步伐大而有力,宛若戏台上英雄形象;目光锐利,带有审视意味,仿佛要将见过的每张面孔铭记于心。
不过,戴笠起初并不满意自己容貌,觉得自己“马脸”,且因鼻炎时常发出似马哼唧的声音。
直到某年偶然翻阅相面书,看到“相如马者,前途无量”的说法,才自豪地接受“马脸”,视其为幸运象征。
回顾戴笠的前半生,可见他骨子里那种执着与坚韧,使他在屡败中找到东山再起的力量,凭不懈努力赢得他人认可,最终走入蒋介石视线。
---
戴笠工作时,亲力亲为、手段卓越,识人能力极强。
在蒋介石身边,他依旧保持如“不照相”般的谨慎态度,为自己争取更好前程。
一位曾与他共事的同学曾调侃外界:“别人都说戴笠厉害,可我觉得他更像怪物,完全沉迷事业,连肉体痛苦都能忘掉,这样的人怎会不是怪物?”
熟识他的人皆知,戴笠凡事亲自操办,吃苦耐劳精神十足。
即使成为蒋介石心腹,他依然亲身先行,事必躬亲。
抗战期间,虽权势显赫,戴笠依旧奔波于各部门,昼夜收集日军情报,组建军统特别部队,协助主力作战。
夜晚他乘车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最新情报。
因战时交通受阻,上海至南京铁路断绝,汽车只得熄灯夜行,且头顶常有敌机轰炸扫射,险象环生,但戴笠毫无畏惧,义无反顾。
抗战后期,他多次化装潜入敌后,布置情报网络,亲查情报工作,使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赏金也一度提升到顶峰。
戴笠善于识别并用人,他的工作非一般人所能胜任,外界误以为只有流氓适合情报工作,实则戴笠招募的是正直勇敢的爱国青年,并严令不可容忍流氓作风。
正是这种坚持,造就了军统情报系统的辉煌,也孕育出无数为国捐躯的军统英烈。
此外,戴笠在公关方面亦有独到之处。
与人交往,他先详细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及社会关系,针对性地做准备。
例如山东人崇拜武松,喜欢自称“二哥”,他便谦虚称呼对方为“二哥”,以此博取好感。
宋子文嗜好享乐,戴笠经常赠送他进口奢侈品,拉近关系。
宋子文喜欢吃鳗鱼,戴笠在军统总部的鱼池养殖大量鳗鱼,宋子文因此乐于参加军统宴会。
宋子文夫人极不满丈夫的行为,戴笠了解后,主动出手帮忙,避免夫人闹事。
有一次宋子文外遇被发现,夫人大军压境,戴笠抢先赶到,安排美人离开,助宋子文脱险。
久而久之,宋子文感激戴笠,将他视作亲密友人,十分信任。
对下属,戴笠多以赏赐笼络,深得人心。
但他一旦发怒,言辞犀利,惩戒严厉,令下属畏惧,心理承受力差者甚至选择轻生。
戴笠的崛起离不开蒋介石的信任。
对待蒋介石,他如“不抽烟”“不喝茶”般小心翼翼,竭尽所能讨好上司。
蒋介石多疑,戴笠为减轻防备,常扮演随员角色,亲自负责蒋的安全,令蒋深感忠诚满意。
戴笠“拉靠山”的策略,主要针对蒋介石身边权势最大的人物——宋美龄和宋子文兄妹。
宋子文曾被派往美国争取援助,滞留数年,戴笠趁机与其保持联系。
后来蒋介石任命宋子文为外交部长,促其回国,但宋迟迟未归,戴笠发电报劝说,宋子文回国途中遇刺险死。
戴笠主动安排严密警卫,确保宋子文安全,两人关系因此极为亲密。
宋美龄也因宋子文影响,对戴笠十分认可。
戴笠“找后盾”策略则是与胡宗南结成小团体,遇政治难题抱团应对,避免孤立受敌。
他深知权力斗争无常,谋求军权,扩大政治资本。
与美国海军交好,试图获得推荐,谋求海军司令职位。
最后,他重视军统的绝对权力。蒋介石安排帮办,他表面接受,暗中扶持帮办对手,削弱其实权,使其名存实亡。
戴笠常言蒋介石防备深重,尤其听闻自己人揭露他所作所为后,蒋心生戒备。
蒋设立“五人小组”监管军统,钱大钧、胡宗南与戴笠同列其中,直接对蒋负责。
宣铁吾则是戴笠的死敌。
胡宗南虽与戴笠关系良好,但蒋利用胡宗南的性格,轻松从其处套得戴笠情报,令戴笠仍受蒋控制。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戴笠既因了解蒋介石而获利,也因同样的了解而受限。
若非对蒋介石足够熟悉,渴望活路,他也不会冒犯蒋的底线,招致杀身之祸。
戴笠此生,可谓成也蒋介石,败也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