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2日,蒋介石一家从南京出发,经过一天的行程,次日便抵达了他的故乡——溪口。这是他自抗战胜利以来的第一次回乡,也是他重修宗谱后,首次举行祭祖仪式。在家乡的热烈欢迎中,蒋介石心情愉悦,心头不禁涌上阵阵温暖的乡情。
4月4日,清明节当天,蒋介石带着妻子宋美龄、儿子蒋经国与蒋方良,以及孙子蒋孝文、蒋孝武、蒋孝章一同前往祖坟扫墓,唯有领养儿子蒋纬国因故未能到场。这次祭祖,蒋介石极为重视。他不仅想借此机会向先人们展示自己多年来的成就,同时也寄望能够获得他们的庇佑,祈求家族兴旺和自身的平安。
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蒋氏家族在汉哀帝时期就有人担任重要官职,其中蒋介石的祖先蒋诩曾任兖州刺史。蒋介石则是这一家族的第28代传人,家族的传承历史悠久且辉煌。
蒋介石首先来到了位于武岭的蒋氏祖坟,亲自献上了花圈,花圈上写着“嗣孙 中正 敬献”。他虔诚地向先祖致敬,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庇护与支持。
随后的祭拜,他前往了他祖父蒋斯千的墓地。蒋斯千生于1814年,是溪口镇上著名的盐商,以勤俭持家而积累了不少财富。正是他为蒋介石后来的留学提供了资助。蒋斯千一生辛勤经营,然而在1888年,他的盐铺遭遇了大火,损失惨重,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最终他在1894年去世,未能看到家族的荣光。
接着,蒋介石来到了他父亲蒋肇聪的墓前。蒋肇聪生性精明,曾与蒋斯千共同经营盐铺,生意一度兴隆。然而,父亲和祖父在大火中的双重打击使得蒋肇聪未能坚持太久,第二年便去世。父亲的早逝给年幼的蒋介石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也促使他日后更加奋发向上,立志改变家族的命运。
蒋介石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早年被过继给了大伯,兄弟俩的关系并不亲近。蒋介石年仅10岁时便与蒋介卿分家,之后两人几乎没有太多交往。蒋介卿在西安事变后因惊吓过度去世,而蒋介石虽然与他关系疏远,依然为他安排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孝敬。
蒋介石的同父同母的弟弟蒋瑞青则在年幼时便夭折。尽管他早早离世,但蒋介石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与他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弟弟,也在祭祖时为他祈祷,表达自己深深的怀念。
蒋介石还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妹妹蒋瑞莲,比他小三岁。她和蒋介石一样,曾经受到过大伯和哥哥的欺负。然而,蒋瑞莲嫁给了蒋介石亲信的盐铺伙计竺芝珊,后来过得较为平静。不幸的是,她在1937年因病去世。蒋介石每每忆起这个妹妹,心中也有一份深深的愧疚与怀念。
这次祭祖之行的最后一站,蒋介石来到了他最为敬爱的母亲王采玉的墓地。王采玉的墓地极为宏大,设有墓道、墓庐、慈庵、石牌坊以及下轿亭等建筑。慈庵是蒋介石在1923年为母亲60岁寿辰而专门建造的,每次回乡,蒋介石都住在这里。他曾深情地表示,住在慈庵就像是睡在母亲的身边,永远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
在慈庵内,还立有一块碑,上面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所写的《祭蒋太夫人文》,其中满载着对王采玉的高度评价与称赞。
蒋介石在母亲墓前久久不愿离去,眼中充满了感慨与怀念。回想起与母亲一起度过的点滴时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王采玉对蒋介石一生的影响极为深远。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撑起家庭,带着几个孩子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日子,但她从未放弃对蒋介石的教育。她以理智和感情并重的方式,启蒙蒋介石读书求知,为他后来的政治与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蒋介石在母亲的墓前站立了许久,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恩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结束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清明祭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