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们,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们经历了东征、西征、北伐战争、军阀混战、中原大战、艰苦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多场重大战役。正因为如此,常有人说:“一代黄埔人,半部近代史”,这不仅仅是对黄埔军校影响的评价,更是对其学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巨大作用的肯定。
黄埔军校的学员们,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军旅生涯的巅峰,几乎都出现在战场上。这时,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成为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方面,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仙洲、范汉杰,以及黄埔四期的胡琏、张灵甫、黄埔六期的廖耀湘等,都是他倚重的将领。而在人民军队这边,许多优秀的指挥官同样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总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18兵团司令员周士第,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徐帅,均是黄埔一期的学生;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毕业于黄埔五期;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是黄埔军校的校友。
因此,解放战争成为了黄埔学员之间的较量。在这场战争中,最终的胜利属于人民军队,而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则以失败告终。这场较量中,也有许多黄埔出身的将领英勇牺牲或起义投降,当然,也有不少被俘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最终获得了特赦。
这张珍贵的历史老照片,记录了黄埔军校学员在加入新中国后的合影。照片中的几位黄埔毕业生,在解放战争期间有的被俘后表现良好,最终获释;有的则在解放战争中选择起义,投向人民一方。
从照片左起,第一位是黎原,他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参与了淞沪会战。后来在董必武的介绍下,他脱离了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选择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第二位是高存信,来自辽宁开原大寨子村,毕业于黄埔军校炮兵专科。他加入共产党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炮兵教员,并在炮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的炮兵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起第三位是侯镜如,他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在解放战争期间,侯镜如脱离了蒋介石的阵营,选择了起义。尽管他是起义将领,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侯镜如的事业依然非常成功,最终晋升为副国级干部。
左起第四位是李默庵,同样是黄埔一期生,作为黄埔中的一员精英,他在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选择起义并加入了人民军队。李默庵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使他在建国后的发展也颇为顺利。
左起第五位是阎揆要,黄埔一期毕业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担任了第一野战军参谋长,成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他的战功显赫,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位战功卓著的开国将领。
左起第六位是覃异之,黄埔二期生,也是抗战时期的名将。早在1925年,覃异之便加入了共产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退党,但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在香港选择了起义,最终决定回归人民军队,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左起第七位是文强,黄埔四期的毕业生,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早年,文强便投身革命,成为党内重要成员,并在解放战争中担任过重要职位。然而,因信仰动摇,文强选择退党,并转投蒋介石阵营。解放战争时期,文强被俘,由于没有积极改造,他成为了最后一批获得释放的战犯。
左起第八位是赵子立,黄埔六期的毕业生,也是抗战时期的著名将领。赵子立在解放战争中选择了起义,并在加入人民军队后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左起第九位则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人员,他也为黄埔军校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张历史照片不仅见证了黄埔学员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也体现了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选择留在国民党阵营,还是加入共产党,这些黄埔学员的故事,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